、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的社区养老问题探究——以晴隆县为例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农村居民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年轻人群体纷纷离乡务工,造成农村传统养儿防老的养老模式趋于瓦解。同时,社区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的出现农村养老情况的改善提供了机遇。本文主要以晴隆县为例,对其社区养老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农村一、引言为了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我国从1970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大,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带来的更严重后果是养老问题。独生子女需要承担的家庭负担更重,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后,不仅要养自己的孩子,还要养两家的老人,而年轻人不仅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还需要有很强体力、心理承受力。这个社会现象已经成为了当下政府和社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在养老市场化尚未完善成熟时,社区养老服务作为重要的衔接环节,其服务的完善和质量的提升对家庭养老是一种重要补充。本文主要对当前农村的社区养老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希望对农村的社区养老有所参考。二、社区养老相关概念1、社区养老2014年1月28日,《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出台,要求凡新建商品房小区,必须按人均用地不小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每个老年人在家庭、经济、文化、兴趣、年龄、体质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社会服务的实际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服务项目的建立应体现多样性和个性化。对于缺乏流动性和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日常家政服务。例如,在业务兴趣爱好的投入中,设立球类、棋类、文艺等不同类型;在社区内完善心理医生、社区医疗配置等,为老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及时的帮助。2、农村社区养老农村社区养老的特点在于老年人可以选择不离开自己的家,不远离熟悉的养老环境,从心理上和精神上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人既可以在家获得子女照顾,也可以选择享受由社区相关服务机构提供的上门照顾服务和托老服务也可以说,社区养老服务是以提供上门照顾和托老服务为主导的、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来照顾老年人的一种养老方式。农村社区养老模式汲取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的精华,以社区作为平台,操作组织起来更为方便,可以针对各地不同现状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因地制宜地提供解决办法,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空巢老人的现状,同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三、农村现行养老模式局限性分析1.经济压力增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弱化对于农村独生子女而言,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独生子女在外出就业所赚取的钱在养老上不能占比过多,务工的工资不高,也增添了养老经济压力。在农村地区,许多老年人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虽然经济收入很小,但饮食并不担心。然而,当老年人不能照顾自己和失去工作能力时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都需要他们的孩子提供财政支持其次,独生子女的婚姻将面临照顾四位老年人和抚养孩子的压力维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和抚养孩子的成本不断增加。2.社会养老模式的实施问题频发虽然,新农保从推出至今都是旨在缓解农民的养老负担问题,造福农村居民的晚年生活,但新农保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问题,空巢老人的养老负担依然沉重。一是法制不健全,缺乏监督。新农保的实施时间只有十几年,很多具体细节仍有待在实践中检验,缺乏全面详细可行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其运作中的相关环节,目前还只能主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调整。新农保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农村主管县级经办机构不能有效监督包括筹集、投资、发放资金的全过程。二是保障水平低,保障不足。尽管新农保的养老基金的构成是由国家财政、地方政府财政和农户个人账户三方共同组成,但政府的出资力度小,个人账户几乎全由农民的缴费构成,所以低水平的养老金补贴金额加上不低的缴费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