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价值,可加页)一、选题背景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和十分宝贵的财富,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土地的利用和保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土地问题仍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主要问题,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仍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首要问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对备受关注的农地制度改革,会议提出必须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开展。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耕地面临数量持续减少、质量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后备资源有限的严峻形势,如何在新一轮城镇化中有效保护好耕地,是当前开展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本人地处西部直辖市山西,该市是一个集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的直辖市,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既要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还要实现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这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山西地票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创新举措之一。本人曾在镇人民政府担任过镇长职务,对于农村的耕地保护和地票制度有一些直观的了解,因此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耕地保护制度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制度政策的约束,而是一种综合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与耕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相互关联。翟文侠、黄贤金关于耕地保护政策有其相同点,即将耕地保护制度分为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所有与耕地相关的政策、法律都是耕地保护政策,像是城市规划建设和中央关于耕地保护的各种各样的条例和通知,这是在广义上说的。而耕地的产权及使用规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则是在狭义上的概念。潘明才则认为,如果在内容上讲的话,土地用途管理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等都是我国目前的耕地保护制度;丁洪建、吴次芳等认为有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围观层次组成的就是我国的耕地保护制度,其中的宏观层次指的是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中观层次指的是耕地保护理念,微观层次指的是具体的政策法规。钱忠好认为我过的耕地保护制度主要由三个大的方面构成,分别是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农地征用管制以及土地用途管制。葛宏元认为,耕地保护制度之中应该包括相应的惩罚的措施。李雪芬将我国的中国耕地制度分成了三个层面,即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以及实施机制。通过上述的介绍,笔者认为耕地保护制度是一个综合体,涉及很多的方面,同时这种制度是受到各界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耕地保护制度是一体的,与我国的多项制度有着交融的特点。三、论文主要观点、基本框架和参考文献本文中心是剖析山西地票制度,对其运行概况、运行机制、运行绩效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找出这个制度的优势以及局限性,提出完善该制度的政策建议。在分析时,选择了从耕地保护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分析它如何和中国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体系契合,如何与其它耕地保护制度配套。从而找到山西地票制度在促进耕地保护方面的功效及需要完善的地方,更好地推进山西地票制度的发展。全文计划有9章。第1章绪论。主要分析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主要分析耕地保护的理论基础。包括耕地保护的基本内涵和理论依据。第3章主要是中国耕地保护研究制度综述。第4章分析中国现行耕地保护的演变、政策体系及新时期下有效保护耕地的对策。第5章山西地票制度概况。主要分析产生背景、相关概念、运行状况。第6章山西地票运行机制研究。主要分析地票制度的原则、地票制度的运行程序、内部的相关机制。分析它如何和中国耕地保护的相关政策体系契合(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第7章山西地票制度运行绩效研究。主要分析山西地票制度所取得的正面价值、以及制度的局限性(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第8章提出完善山西地票制度的政策建议。第9章结束语。主要是提出相关的研究结论、分析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卢艳霞:《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