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转轨经济中出现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已经成为转轨经济国家公司治理中现实而且严峻的问题。我国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是伴随着企业改革而产生的,但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并且已成为深化企业改革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道巨大障碍。本文以基于法律的视角逐步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对于完善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公司;内部控制人;法律手段目录摘要.............................................................................................1引言.............................................................................................3一、内部控制人概述.................................................................3(一)内部人控制的概念.........................................................3(二)内部人控制的表现.........................................................3(三)内部人控制产生的成因分析.........................................4二、我国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立法现状分析.............................5(一)我国的立法模式.............................................................5(二)我国的立法规定.............................................................5(三)我国现行立法的不足.....................................................6三、我国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立法完善.....................................7(一)尽快制订《证券法》等有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和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努力保证股东权利结构的平衡.....................7(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7(三)明确内部人失控后的救济机制.....................................7(四)健全相关市场的立法体系.............................................8结论.............................................................................................8参考文献.....................................................................................9引言公司的发展经历了股东会中心主义到董事会中心主义,再到经理层中心主义的演变历程。由于企业规模膨胀、投资极端分散、信息不对称和公司运营高度专业化等因素所致,内部人控制可谓之不可避免。而在我国,出现内部人控制又有特殊历史背景与现实原因,如国有股一股独大等内部人控制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虽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效率,但其失控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巨大。对内部人控制问题可从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进行规制,具体方法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道德手段等。本文探讨的是运用法律手段从公司内部治理角度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各项措施。一、内部控制人概述(一)内部人控制的概念“内部人控制”最早是由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青木昌彦在1994年提出的,是用来分析前苏联与东欧的激进式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企业情况,在转轨型经济中,中央计划的完全退出和解体,导致从计划机关获得很大控制权的经理们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进一步加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架空投资者的现象。由于企业内部成员掌握了企业控制权,从而可以谋取私利,危害投资者利益。此概念的提出广受我国学者重视,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现象。因此,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曾介绍内部人控制是“一个企业的内部人员——经理和职工事实上具有对投资、利润使用等的控制权。”随后,学界纷纷结合我国国企改制中产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对其成因和防范机制进行分析,成果颇丰。(二)内部人控制的表现内部人控制主要表现为损害所有者权益和降低企业经营效率,造成出资人承受机会成本损失等情况,具体有:1.侵占所有者剩余行为: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内部人运用提高自身和其他相关职工的工资标准、奖励幅度等手段,而不按职业经理人和劳动力市场上均衡公允的工资标准进行分配。2.盗窃行为:内部人高于市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