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党建引领“四力”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近年来,县以全省中小城市党建工作试点为契机,以实施“红网”工程为抓手,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倾、队伍下沉,通过运用大党建思维、多融合治理方式,着力推动组织引领赋力、治理协同发力、服务多元聚力、保障坚强有力,有效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一、坚持党建引领,提升社区组织力县注重把党建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强大效能。健全领导机制。调整成立县委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领导小组,加强统筹谋划、系统调度和指导推动。深化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以街道“大工委”为管理“枢纽”,强化“书记抓、抓书记”管理制度,提高街道党工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采取“专职委员+兼职委员”形式,引导驻区单位提供资源,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共治共享。织密组织体系。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网格(小区)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金字塔”型党组织设置格局,在全县23个城市社区划分301个网格,坚持组织设置与网格划分相融合,将党建、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18类网格统一合并为“一张网”,把各级组织联起来,实现网格内党员群众、两新组织及驻区单位全覆盖。建强战斗堡垒。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从全县范围内公开考选7名机关干部到城市社区任职党组织书记,选派23名红领书记到城市社区任职,为社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行小区党支部书记星级管理,对履职不力的坚决予以调整撤换。2023年以来,共选配小区党支部书记158名,调整撤换党支部书记28名,社区战斗力显著增强。二、推动重心下移,提升小区治理力县坚持“一切工作到小区”,推动治理重心向小区下移,治理手段向末梢延伸,有效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实行分类治理。精准划分小区类型,将158个生活区划分为商业开发小区、家属院小区、回迁安置小区、老旧小区、混合小区等5种类型,结合12345热线诉求情况,找准共性问题,紧盯个性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推动问题系统化解决,以“分类抓”推动小区治理整体“大提升”。强化联动治理。开展综合执法进小区,整合公安、住建等9个部门力量,设立联动服务站148处,下沉执法人员317名,每月开展2次联合巡查执法,全面消除小区内执法真空地带,快速精准处置各类纠纷3108件,累计清除毁绿种菜地块1200平方米,清理“僵尸车”240辆,整治“飞线”93处。聚力专项治理。围绕物业领域,成立“红色物业”党建联席会,定期协商化解物业矛盾纠纷,用活“红黑榜”和小区党支部评价物业制度,倒逼物业服务水平提升。截至目前,评选物业“红榜”16个、“黑榜”15个,撤换物业经理2人。聚焦重点小区,在去年完成22个重点小区整治基础上,今年新确定7个重点小区集中突破,明确完成时限,建立帮包台账,确保整治效果。注重智慧治理。以“莒南红e家”APP为基础,投入120万元推进“街道—社区—小区”三级联动智慧平台建设,设计“诉求管理模块”,以线上“接单”、精准“派单”、高质量“结单”、居民“评单”的“四单”管理模式,实现综合执法与小区自治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做实做细“下呼上应”机制。截至目前,累计接单780条,结单率达100%。三、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惠民服务力县面对居民生活需求多元化,通过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未诉先办,实现靠前服务。推行“我们身边的12345”,将小区党支部书记、社工、楼长单元长联系方式进行公示,畅通问题反馈渠道,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制定“楼长单元长‘周一夜话’、社区周四‘同心议’、周末‘书记有约’”三项常态化例会制度,实现“‘同心驿’里找书记、‘同心e’里找楼长”。同心惠民,提供多元服务。由社区党组织领办,整合爱心银行、爱心商家和镇街特色农产品等225项资源清单,存入“资源银行”,招募有特长、有手艺的小区服务“达人”690人,开展系列“同心惠”活动320余场次;聚焦“一老一小一妇一贫一弱一残”重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