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0页保护和弘扬西湖龙井茶的品牌声誉一、西湖龙井茶的历史唐代陆羽(公元733——804年)《茶经》记载:“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具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诗人林逋用“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赞美。高僧辩才法师归隐的故地,也即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品茗吟诗之处——寿圣寺胡公庙,其旁有一口古泉,崖壁上刻有“老龙井”三字,至今尚存。苏东坡于第二次莅杭为官期间,考证了西湖种茶的历史,认为西湖人工栽种的茶树应在灵隐寺、下天竺、射旭洞(又名金光洞、香林洞)一带,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在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茶籽,在此栽种。若据此推算,西湖种茶上可溯及南北朝,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了。苏东坡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唐韬诗云“如此湖山归得去,诗人不作做茶农。”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有爱茶人虞集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龙井茶开始出名。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相传龙井泉直通东海,早在三国时代,人们就在井旁钱塘江神求雨。明朝驻浙总兵李德领兵到龙井取水,一时流量不足,李令兵士掏井,掏出吴国赤乌年号银条、玉佛、北宋时金元宝等物,再掏,忽然乌云密布,泉水汹涌。后来李德在龙井泉旁建寺,以泉名冠寺名,称龙井寺。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谓“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乃在灵竺、葛岭之间,未若龙井之清馥隽永也。”田艺蘅《煮茗小品》也云:“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惟龙泓为最;其上有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为南北山绝品。”龙井茶名声大噪,名声逐渐远播,不仅走出寺院,还为平民百姓所购饮。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州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和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明代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说:“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到龙井茶区,品茶作诗,封狮峰山下胡公庙前十八棵茶为御茶。四次作诗对龙井茶的采摘、炒制、形状、品质及茶农的辛苦都作了描述,在《坐龙井上烹茶偶成》一诗中,更是对龙井泉水冲龙井新茶品味,独特的烹茶方式,茶叶土壤、采摘季节作了刻划,特别称赞其高雅的品质,把凤团御茶给比下去了。诗全文为“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名,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撰联“秀翠名湖,游目频来过溪处;腴含古第2页共10页第1页共1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0页井,怡情正及采茶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徐徐添,干釜柔风旋旋炒;漫炒细焙有幼芽,辛苦工夫殊不少。”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茶,鲜有作深绿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据《杭州府志》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三月,李姓商人开了一处茶馆,因茶客蜂拥而至,获利甚厚,他人竞相效仿,也纷纷开设茶馆,旬月间即达50余所。至清代更达800余所。与全国各地的茶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