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组织与基层政权关系的类型学研究一、关于选题的说明1.选题的背景概述1.1基于研究的传统及其延续中国社会传统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对农民、农村问题的解读是尝试着理解中国社会的一把钥匙。可以说,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研究是一个绵延不断的学术传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的名人、专家、学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梁漱溟、宴阳初等人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乡村建设理论。党的历届领导人对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毛泽东1936年在回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提问时指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的革命。邓小平在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首先考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把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放到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的首位。江泽民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过程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不管争论或承认与否,当代中国正处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特别是1978年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基本政策,在全社会引起来深刻的变化,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基于转型,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社会利益的调整与组合、社会机制波动与转轨、思想观念的延续与变更给广大学者提供无比广阔的研究空间。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一种“绝对的变化”:历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可否认地看到一些可喜的现象:农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了绝对的提高,基础设施包括电力、交通、通讯有了坚实的基础,基层的民主政权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现代农民的精神生活和面貌有显著的改观。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到一些值得研究和令人思考的问题。城市与乡村的收入差距拉大,农民的医疗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农民子女的教育及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及资源,农村社会环境的动荡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农民上访与维权等等。社会转型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加剧“三农”问题的涌现。急速发展中的中国,伴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的进程,在中国广大而各具特色的基层社会对农民组织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1.2对现实问题的反思法国著名学者孟得拉斯(HenriMendras)在其《农民的终结》中写到:“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现阶段,我国有农民9亿多人,占全国人口的70%,是我国人口最多的阶层。但是很不幸的是:第1页共2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2页农民也是当今社会中最大的弱势群体。李昌平曾经这样说过: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与农民相关的问题----农民收入的下降,农民工的边缘化,子女的教育,社会保障,政治权利的实现等总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如果用一句经典性的台词来概述这些现象那就是:农民呀!为什么你的名字总是弱者?当然造成这一问题原因是及其复杂的,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释问题的视角也是多方面的,农民组织则可被用来解释现实中与之相关的问题。农民工的边缘化,维护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弱化,都可以从农民的组织化视角得到一定的解释。自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农民组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时代。而农村基层政权是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础,农民组织的兴盛与发展是否对基层政权的构成挑战?农民组织的发展是否会冲击并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基层政权对农民组织的管理和态度如何?两者之间的关系现状到底怎样?农民组织与基层政权合理的关系定位在什么地方?1.3对农民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注和专项研究不足“人类的行动与结构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1][1]。不了解农民的组织状况,怎么知道农民的生活?当代中国国家与市民社会在基层社会中的现状或具体表现形式是什?尽管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汗牛充栋,但是具体到农民的组织专题研究文章不是很多,且大多数是把农民组织放在专业合作组织、民间组织的框架内进行在研究,对农民组织的发展,大体上有两种相反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