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体系中成药的X射线付里叶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项目完成单位:国家药物及代谢分析产物研究中心项目完成人:吕扬摘要本项目选择了16种不同的中成药品种:柏子养心丸、全天麻胶囊、牛黄解毒片、活血通脉片、普乐安片、冠脉宁片、牛黄解毒丸、安神补心胶囊、益脑胶囊、参芪降糖胶囊、金水宝胶囊、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龙胆泻肝(水丸,颗粒,片剂)、脑得生(颗粒、胶囊)、双黄连(胶囊,片剂)等复杂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种类中成药、相同种类不同生产厂家样品、相同品种的同一厂家生产不同批号样品、相同种类不同剂型(片剂、颗粒、胶囊、水丸、丸剂等)的样品、组方相似中成药等中成药共计104个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完成了全部样品的X射线衍射实验、计算和分析,分别获得了每种中成药和不同剂型的对照X射线的指纹图谱。并建立了中成药对照X射线Fourier指纹图谱数据库系统。一、研究背景中成药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并已从传统剂型丸、散、膏、丹发展至今逾35种剂型近万个品种,对于人类防病治病起到了重要作用。所谓中成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材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工艺加工成一定的剂型,供医生临床辨证使用的一类制剂。中成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大约公元前就有了药酒的记载。实际上,自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要方》中首次提出“成药”概念以来,中成药也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对于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即有“新陈真伪”的记载。尤其是在南宋时期由国家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成药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质量对照的项目虽只是药品性状、气味之类的鉴别但至今仍是中成药质量初步考察时不可缺少的检查项目。此后历代药典、医药典籍都对中成药的质量进行考察并对质量对照进行补充,但由于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中成药的内在质量控制上缺乏科学检验方法,造成“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局面。中成药是由多味中药材配伍而成的复方,其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清楚使其质量鉴别和含量测定存在许多困难。有关中成药有效成分及质量鉴别的研究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我国开始将X射线衍射法用于中药材的鉴别。近年来,随着仪器分析技术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应运而生,采用适当的处理程序获取某种中药提取物特征,用光谱指纹图谱或色谱指纹图谱表征其组成与结构,经宏观综合分析,达到鉴别真伪优劣的目的。但这些指纹图谱仅表征了中药材或中成药部分提取物中所含有的化学组分,故不能对中药的整体质量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至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中成药是多味中药材配伍而成的复方,药效为协同作用,其有效成分还不十分清楚,真正有效的物质可能是中成药中含量较多的物质,也可能是含量少的物质,亦或是复方中单味中药的协同影响,或是复方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协同作用。另外,中成药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是相对的,某种成分在防治某一疾病是有效成分,在防治另一疾病是则可能是无效成分。如含有人参的中成药,人参中具有药理活性的组分不只是人参皂苷,炔醇类有抗癌活性,多糖类有降血糖活性,三七素有抗凝血活性等。这些都是人参的临床使用的依据。因此仅仅根据人参皂苷的含量并不能完全评价人参质量的优劣。因此目前中成药质量对照中只是对一种或少数几种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不能真正反映中成药的内在质量。中成药质量对照化学定性检测方法缺乏专属性,化学定性鉴别反应一般是一类化学成分共有的反应,特异性不强,如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只能说明是酚类或酚酸类等成分。类似的定性规定对投料中出现的混淆品,代用品,缺用品,或含有与规定中药材同类成分的混淆品,就不能进行有效的鉴别。这样就影响了中成药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与真伪鉴别已跃上一个新阶段,但如何评价中成药的整体质量还是一个远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小组从上世纪90年代末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