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探索研究—以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为例规划设计院俞斌【摘要】适时调整基础教育设施布局,重组教育资源是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用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规划根据新城区及乡镇实际特点,采取不同策略,分别制定千人指标及配套评价标准,以适应鄞州区对基础教育的更高需求。【关键词】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鄞州区近几年来,鄞州区经济建设在迅速的发展,我区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均衡协调发展全区教育,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调整学校布局,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基础教育设施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为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我区教育现代化的步伐,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扩大办学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的编制迫在眉睫。1、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分布特点教育设施分布可以从空间特色上分为两类见图1:1.1城市区教育设施:主要指鄞州新城区和近郊区,涉及石碶街道、钟公庙街道、首南街道、中河街道及下应街道五个行政辖区;及高桥镇、古林镇、集仕港镇、姜山镇及邱隘镇南区五个近郊区,在空间分布特点上看,这些片区的教学资源呈密集型分布模式。1.2村镇区教育设施:主要是横街、洞桥、龙观、鄞江、章水、横溪、云龙镇、东吴镇、五乡镇、塘溪镇、咸祥镇及瞻岐镇。教学资源随各城镇建设布置呈散点状分布,但是在镇区范围内又相对集中。在总体空间分布特点图1鄞州区现状小学分布图上看,这些片区内的教育资源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2、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2.1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鄞州区教育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差异,新城内由于近几年房产经济高速发展,而相应的教育设施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学校实际招收的学生人数超过建校的额定人数标准,新区内现状学校很多在超“负荷”运转。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年轻人口向城区转移,偏远乡镇普遍遇到学校招生不足的问题,导致学校资源的闲置浪费。2.2学校用地达标率不高,指标差别较大从全区的中、小学数量来分析,学校建设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生均占地面积指标普遍不达标。鄞州区全区共有41所小学生均占地面积在建设部对城镇普通中小学校园的用地面积指标15平方米以下,占小学总数的38%,与此同时,东吴的杖锡小学、横街的云州小学等学校生均用地面积达到100平方米左右,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之悬殊可见一般。2.3新城区学校规模普遍较小,布局不合理过去鄞州新城区教育设施的配建多以开发项目为主进行定点配建,这种方式极易产生许多“微型”学校,如新城区的东湖小学18班、剑桥小学18班、东裕小学18班,这类学校规模小,生均占地面积小,不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跟办学质量。3、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创新探索鉴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首先明确指导思想、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平衡布局、分期实施、持续发展的原则,其次规划进一步提出基本对策:重点对千人指标、班级规模、建设标准指标体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系统地分析和指导学校布点。3.1以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布局基础教育设施虽然城市总体规划一直在倡导“城市必须与其周边农村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不能就城市论城市”。[1]但过去城市基础教育设施规划重点是对城市建成区内的人口进行教育设施布局,对城市规划建成区以外的广大农村地区则不属于城市教育设施规划的范围,导致在实践中产生“规划空白点”,阻碍城区进一步发展,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动也不利。[2]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就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淡化城市建成区的规划界线,以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指导规划,[3]本规划把与城市紧密相关的广大农村地区纳入到鄞州区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范围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避免规划滞后给城市发展带来不良影响。3.2根据不同地域类型制定不同指标体系由于鄞州地域广阔,涉及新城区、近郊区及其它乡镇和农村,不同地域类型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