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廉姆·福克纳《坟墓的闯入者》的种族印象观摘要: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坟墓的闯入者》对种族刻板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中包括种族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强化过程、种族刻板印象的危害性以及反抗种族刻板印象的积极意义这几方面。小说体现出作者进步的种族观。关键词:威廉·福克纳;《坟墓的闯入者》;种族威廉姆·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中最出色的作家之一。他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在现代文学中最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他生活在对文化和文学繁荣十分有利的历史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美国南方——这个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十分保守的传统社会迅速解体,开始了充满新旧势力和新旧观念激烈冲突的现代化进程。成就辉煌的南方文艺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一历史性变革时期的这种激烈冲突的产物。《坟墓的闯入者》(以下简称《闯入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首次出版于1948年,这是一部获得不少国外评论家充分肯定的小说。本文将探讨《闯入者》对种族刻板印象的剖析,具体包括种族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强化、种族刻板印象的危害性以及反对种族刻板印象的意义这几个方面。一、种族刻板印象的形成在《闯入者》中,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也通过这种“质询”的方式成功地掌控了其中的四类白人,即“第四巡逻区人”、杰弗生镇民、查尔斯·马利逊(即契克)、律师加文·史蒂文斯,使他们成为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主体,分别接受了“黑色的野兽”、“黑鬼”及“桑博”这三种针对黑人种族的刻板印象。“第四巡逻区人”是极端种族主义分子,受到激进种族主义的影响,认为黑人是“黑色的野兽”。杰弗生镇民与第四巡逻区人有所不同,他们对镇里的黑人并无刻骨仇恨,但是,他们也受到种族主义的麻痹对黑人持有“黑鬼”这种刻板印象。在镇民们眼里,一方面,“黑鬼”是奴性十足的;另一方面,“黑鬼”骨子里还是狡邪凶蛮的。少年契克是在杰弗生镇成长起来的人,对社区有强烈认同感,起初也认为黑人就是“黑鬼”。律师加文·史蒂文斯则与第四巡逻区人和杰弗生镇民的种族观念保持着距离,他具有较强的正义感,对黑人一贯同情,代表着杰弗生镇中少数对黑白种族关系持开明态度的人。然而,就是加文也未能摆脱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质询”他对黑人种族抱有“桑博”这种负面刻板印象。总之,上述四类白人都回应了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质询”,因而对黑人种族都抱有负面的刻板印象。《闯入者》中的白人接受种族刻板印象后,也是通过反复的“选择性感知”来强化这种错误认知,这在小说中突出体现在杰弗生镇民身上。杰弗生镇的一家食杂店老板利勒先生就是镇民中以“选择性感知”强化种族刻板印象的典型。利勒先生和其他镇民一样,对黑人种族持有“黑鬼”刻板印象。当某些黑人在他店里顺手牵羊,拿走点不值钱的小东西时,利勒先生虽懒得去计较,但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事实上,某些黑人爱贪小便宜的根源在于种族压迫导致的赤贫生活,绝非与生俱来的。利勒先生可没有这种觉悟,在他看来,所有黑人都是“黑鬼”,天生就是小偷的德性。这样,通过有选择性地反复感知黑人的一些不端行为,“黑鬼”刻板印象就在利勒先生的心目中不断强化乃至扎下了根。杰弗生镇民也和他们的代表利勒一样,通过“选择性感知”的过程,不断强化头脑中的“黑鬼”刻板印象,以致成为一个被种族主义意识形态麻痹的整体。在小说中,在等待看路喀斯受私刑的场面时,形形色色的杰弗生镇民彼此间的差别仿佛消失了,他们“不是许多面孔而是一张脸,不是一群甚至也不是五花八门的一片而是一张大写的脸:即非贪婪也非心满意足而只是活动着,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甚至没有激情”。这就表明,通过反复的选择性感知,杰弗生镇民对黑人种族的刻板印象积重难返,成为路易斯·阿尔都赛所称的“自发或自然地生活在意识形态中”的主体。二、种族刻板印象的危害性在《闯入者》中,种族刻板印象的危害首先体现在它们使四类白人以各种偏执心理看待黑人种族及黑人路喀斯在“黑色的野兽”这种刻板印象的掌控下,“第四巡逻区人”心态极度扭曲,他们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