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通信协议分析朱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州350003)摘要:随着VOIP和视频通信的发展,H.323和SIP作为IP多媒体通信领域中被广泛采纳的两种信令控制协议,受到业界的普遍重视。H.323和SIP这两种关键协议各具特色,它们通过互通协调,在各自的领域内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关键词:VOIP;协议;分析;互通一、VOIP技术的发展现状由于网络的普及,频宽的增加与语音压缩技术的进步,通过IP网络传递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信号将是今后IP网络应用发展的趋势之一。自从1995年以色列的VocalTec公司开发出第一套网际网络电话(InternetPhone)软件以来,VOIP电话(基于IP传输技术的电话)概念已提出10年多了,VOIP的英文全称是“VoiceoverInternetProtocol”,它以IP数据网络为传输平台,对模拟的语音信号进行数字化,并进行压缩、打包等一系列特殊处理后进行传输。压缩后每个普通电话传输速率约占用8~11kbit/s带宽,再加上分组交换的计费方式与距离的远近无关,因此与普通电信网同样使用传输速率为64kbit/s的带宽相比,VOIP既可以节省大量的长途话费,又可以节省带宽,增加同时通话的进程数。VOIP技术的发展前景还可以从市场调研公司In-Stat最新预计得知:从2005年至2009年,亚洲地区VOIP市场每年将增长10亿美元,2009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在日本、韩国、中国的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很大比例的长途电话呼叫已转移到了IP网络。另外,时下流行的即时通信软件如MSN、QQ、NetMeeting等,它们所提供的语音通话功能,也是VOIP技术的典型应用。二、支撑VOIP技术的通信协议比较分析在传统电话系统中,一次通话从建立连接到释放连接都需要一定的信令配合完成。在IP电话系统中,寻找被叫方的地址,建立双方的应答,按照彼此的数据能力发送数据,也需要相应的信令系统,称为信令协议。目前VOIP技术最常用的话音建立和控制信令的传输协议有H.323(无QoS保证的分组网络上的多媒体通信系统标准)和SIP协议(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会话发起协议)。H.323和SIP作为VOIP实现实时IP呼叫和多媒体通信业务的两大协议,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实现多媒体通讯。二者都是利用RTP(real-timetransport)作为媒体传输的协议,对IP网络电话系统(VOIP)信令提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但随着协议向纵深发展和网络的快速膨胀,二者的发展和竞争也在深化,因此对它们的比较分析就显得至为重要。1、起源不同从起源上来看,H.323出现比SIP要早,它在管理控制和QoS(服务质量管理)机制上比SIP更加严格。H.323协议的提出的根本动力是来自于“三网合一”。当IP技术和因特网技术发展迅猛时,迫切要求一个没有严格QoS保障的可以实现多媒体通讯的网络。所以在1996年由ITU-T国际电信联盟第16研究组制定的第一版的H.323协议应运而生了。H.323协议保证了无QOS保证的分组网络(如IP网络等)的语音、图像和数据的点到点或点到多点的多媒体通信,它是通信领域的协议。而SIP协议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通信协议,是由Internet标准化组织IETF(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在充分参考H.323后而制定了SIP协议。IETF提出的IP电话信令协议,它可以同软交换机(SoftSwitch)进行通信,整合传统的语音及增值服务,并提供最新的即时通信服务以及IP网络上的视频服务。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与H.323相比,它更加简单,扩展性更好,和Internet应用更加紧密,可见这是个处于因特网领域的协议。2、设计风格不同不同的设计思想,借鉴不同的领域标准,形成了不同的设计风格,H.323与SIP两大协议特色鲜明。H.323协议采用了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IntegratedServiceDigitalNeTwork)的设计思想,它由ITU(国际电信联盟)提出,在呼叫控制和信令方面是一种分层、主从、集中处理和管理的控制方式。它试图把IP电话当作众所周知的传统电话。只在传输方式上,H.323协议由电路交换变换为分组交换,而且不同设备、不同厂商之间可以进行互相操作,用户不必考虑兼容性问题,可以为用户提供取代普通电话的VOIP业务和视频通信业务。而且其推出较早,目前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和标准的不断完善,H.323已经成为被广大ITU成员以及客户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