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依据1.理论依据社会发展论:据统计,每征1亩地,造成1.4个失地农民。根据这个比例,全国失地农民达4000万人左右。随着今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多。世界历史证明,农民不断地从土地上剥离出来,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市民,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特别是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多,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所以,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扩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农民不断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出路。2.实际意义解决失地农民经济问题:在对失地农民的早期补偿阶段,往往采用一次性货币安置补偿的方式。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耕地的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10倍。但是征地补偿费用远远不足以使失地农民保持以前的收入水平,不足以弥补失地农民因失去土地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更不足以解决失地人员的长远生计。农民失地以后,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只能寅吃卯粮,花完安置费,恐怕最后连最低生活都无法维系。3.学术价值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研究我国的农民保险保障问题,必须结合土地问题进行研究。文章对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险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城镇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及其保险保障状况,以期为推动我国失地农民保险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新时期城镇一体化健康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并提供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二、国内研究综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是指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以征地补偿为主要资金来源,建立起代替土地保障功能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社会安全制度。从1953年国务院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法》到1982年国务院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家一直以来对土地的征用是非常重视的,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也高度重视。各地也根据自身情况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弥补过去制度中的空白和盲点,但从目前已经形成的各种实践模式看,现有的失地农民保障政策尚不能构成一个具有完善体系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总的来说,全国范围内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令人堪忧,4000多万失地农民中的2000万以上是“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2国内研究综述1.3研究思路及方法2城镇失地农民概述2.1城镇失地农民概念界定及其分类2.2城镇失地农民保险保障相关理论2.3城镇失地农民保险保障现状3失地农民保险保障现状及产生原因——以江苏省为例3.1失地农民保险保障的现状3.2失地农民保险保障问题产生的原因4失地农民保险保障制度概述4.1补偿标准低4.2安置方式单一4.3生活质量无保障5完善城镇失地农民保险保障制度的建议和措施5.1建立多元化的保障制度5.2健全保险保障的机制5.3加强有关部门的管理效率5.4培养失地农民的生存技能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研究重点: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群体将长期存在。建立农民保险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需要。当前我国农民保险制度显现出诸多弊端:农民承担养老保险费用过重;参保率低、退保率高;养老保险跨地区转接手续不完善;未与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形成统一的体系等。本文拟从失地农民保险的现状、制约因素和完善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建立健全我国失地农民保险保险制度建言献策。2.研究难点:在进行问题分析和研究之前需要对二元户籍制度;农民维权意识、维权程序、保险资金有限、跨地区转移;法律法规等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五、研究方法1.现状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失地农民的保险保障制度的现状,以及失地农民的现状,对现状做出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2.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我国江苏省的失地农民的保险保障制度的现状,查阅有关的法律政策对我国江苏省的失地农民的保险保障制度提出建议和分析结论。以实证研究来证明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