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9分)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B.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B.战国秦汉年间所谓的“三正论”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即各朝历法岁首的月份不同.C.“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