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一、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市前一直存在着政企不分、经营效率低下、呆坏账比率过高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公司治理机制初步形成。然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并不意味着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已经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的产权结构与上市前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前所存在着的治理机制的不足并没有从根本上完善,并且可能存在其他一些潜在的不足。产权结构是形成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持治理结构改革主张的多数学者都强调了产权结构改革的重要性,如易纲就认为“公司治理是关键环节,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核心是产权改革”。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治理就是在既定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对企业的委托—代理机制进行构建,因而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研究产权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在产权约束之下最优化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同的产权制度会产生不同的产权激励机制,进而决定了公司治理机制及其运行效率的差异。产权制度状况是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明晰的产权主体和完善的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就不能充分发挥促使企业运营效率提高的作用。由此必须认识到产权主体单一化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问题和矛盾的根源,产权制度改革是其他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治本之策。国内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的研究在上市之前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晰上,研究结论基本上都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做到产权明晰,进而上市。在此期间也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治理机制的根源在于产权结构的结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的研究基本上是上市前研究的继续,在深度上有所扩展,而对上市后的产权结构调整的研究较少。目前的主流观点是保持国有的绝对控股,仍然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对此表示质疑。国内研究是应用西方的产权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现实问题,有些研究有较深的理论见解和较强的理论价值。但总的说来,大多数研究往往是套用既有理论,缺乏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理论创见。国内研究开创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应用研究,为本文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产权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的问题,对国有商业银行改善产权结构,进而完善治理机制,提高经营效率,以至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探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前公司治理不完善在产权方面的原因以及上市后可能仍然存在的不足,结合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发展脉络,提出进一步调整产权结构的理论主张和利用证券市场调整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具体措施。本文总体思路是从现存问题探求原因,根据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再提出符合思路的可行的解决方法。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以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其理论结论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及治理结构现状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可能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产权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措施等建议。根据上述的研究思路,本文的论文结构相应为:第一部分首先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包括产权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在本章中不仅综述了产权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观点,还阐述了产权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对中国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公司治理的启示,这些理论观点得到引用和进一步的阐释。第二部分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变更前后存在的问题,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前的产权结构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上市后的产权结构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理论基础的应用,也引申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需要进一步进行产权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由第二部分的研究进而在第三部分提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方向与思路的建议。建议产权改革的方向是产权多元化,建议产权改革的思路是,逐步降低国有股持股比例,调整国有股股权权重:变绝对控股为相对控股。第四部分提出国有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