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诗通练二柳意象主题解说杨柳最早在诗歌中出现,应属《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此之后,诗人们通过对柳的形象、柳的音律、柳的特性等方面的观察赋予了柳不同的内涵。他们笔下的柳能表达对友人的不舍,能抒发对家乡的思念,能蕴含自己无处安放的闲愁,能描述对心仪女子的爱恋;他们诗中的柳树是曼妙的女子,也是高洁的隐士,更是因风得势的小人。一、(2018·大庆一模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D.颈联中的“君意如鸿”“我心悬旆”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答:二、(2018·合肥六中一模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过五原[注]胡儿饮马泉李益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注五原: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色彩明丽,景色美丽。五原的田野上,杨柳拂水,风光绮丽,一派盎然的春意。B.第二句写了另一番景象,清清的泉流又失而复得,“旧是”二字透露出一种欣慰之情。C.诗人寄情于景,连续描绘了八个画面,这些画面都是诗人目光所即,以色彩的变化为线索。D.颔联写五原的见闻,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之声,蕴含着一种忧伤的情调。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并作简要分析。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薄命妾辞元好问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首先用“如花”写女性的貌美,并以“画不成”强调其“美”的程度。B.“自合”“谁教”语似平常,实则包含对不平命运的愤慨和对自我的指责。C.女子虽遭命运摆弄,却对爱人一往情深,聚散的命运与不变的感情恰成对照。D.“江南岸”并非实写环境,而是以江南的广阔来反衬女子的形单影只的孤苦。6.这首词通过具体的形象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请结合全词分析。答:答案精析1.B[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的景象,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2.(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诗意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冒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庙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我们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