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檀香刑》的人物形象解读摘要: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以小说最为著名。而在他的小说作品中,《檀香刑》和《透明的萝卜》是最为经典的两篇。意象审美是莫言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强烈的矛盾冲突和鲜明的喜剧性使小说的张力得以充分体现。《檀香刑》是一部复调式的叙事小说,作品展现了对人性的探索,对生与死的诠释。穿越历史与现代的时空,在朝野间进行着沟通和关照,寻找不同环境下的民间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探寻生命的意义所在。关键词:莫言;《檀香刑》;人物一、时代背景莫言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取材于民间,展现现代生活,使作品具有现代意义和生命活力。评论界对莫言早期的《红高粱家族》中民间叙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民间的乡土人情和人文轶事是以“民间身份”来进行叙事的,而且将自己得自于民间的感受和体验也在作品中表达出来。这里所说的民间身份,其实是一种源自于民间的审美情趣,作者完全以一个民间乡土社会的身份进行叙事,而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民间身份认同的过程,更是一个寻根的过程,这种认同和寻根确立了莫言的创作立场。莫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有着浓郁的民间气息,这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在民间乡土文化长期的熏陶下,莫言逐渐凝练出这种民间文学的气质,莫言也以这种民间本色的叙事形态进行着他的小说创作,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莫言的小说作品常常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统治阶级和普通人民之间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中,通过这种感觉二元对立的关照,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探索。而《檀香刑》是莫言又一次将民间叙事方式运用于实践的成功力作不同于以往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有民间的叙事方式,而且还加入了诸多非民间的成分,使得小说的叙事结构更为复杂,从而形成了一种多维化的叙事方式,本文就这种多维叙事方式对作品张力的体现进行深入分析。二、作品的人物形象解读小说着重描写的是赵甲刽子手的家庭生活风波,而其中所侧重展现的是中国古代的“刑罚”文化。在我国,古代传统的“刑罚”文化是一种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传统的“刑罚”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对施刑的过程有着严格的要求,并且还附带许多仪式性的程序,因此,最能体现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色。莫言通过刽子手赵甲将这种文化又一次展现给读者。赵甲是一名经过严格训练的刽子手,从小就接受“刑罚”文化。刽子手的职业以及“刑罚”文化的教育对他的性格和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老到和冷酷,甚至有种阴鸷和可怕。在赵甲的手中,“刑罚”文化犹如艺术一样特色鲜明,可以说,“刑罚”文化在赵甲的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现。赵甲将杀人看成是一种艺术,在刑罚的范围内杀人,而且要杀得精致,通过这种方式,赵甲获得心理的满足。莫言在作品中着重描写了赵甲对“凌迟”这种刑罚的研究:师傅说过,凌迟是很有讲究的,无论要割多少刀,必须在犯人毙命时进行最后一刀。因此,在施刑时要根据犯人的生理特征进行精确的计算,从何处下刀,间隔时间。一旦犯人毙命时割的刀数过多或者是不足都是刽子手的问题。而且,最完美的凌迟刑罚,在行刑时,割下的肉必须厚薄一致,大小相同,即使拿戥子也称不出太大差别。这种刑罚要求,对刽子手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仅下手时要果断,而且还要平心静气;所谓干的是屠夫杀驴的活,做的是绣女绣花的功,真正的刽子手在割肉时用的是心和眼,而不是手和刀一种最为残酷的刑罚到了赵甲的口中仿佛在描绘一种精致的艺术,从而也体现出中国传统刑罚的冷酷和阴鸷。这种文化的内涵从赵甲这个刑罚执行者身上表现得一览无余。表面上,这种刑罚是为了惩罚犯罪而进行的处罚,但是它的实际意义已经超出了惩罚的范畴,从操作过程上看这完全是一种人类嗜血性和杀戮欲的体现,在施行者或者是判刑者是在以同类的恐惧和痛苦取乐。“文化”在这里已经产生的质的变异。鲁迅在作品中曾经描写了一种“吃人”的景象,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剥茧抽丝的刻画。但是在鲁迅等革命先驱的作品中,是对中国封建礼教的显性文化做的批判,而刑罚这种隐形文化比起显性的封建礼教文化则有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