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微生物:是指一大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类微生物。微生物的种类:一、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核膜、核仁、染色体,仅有裸露的DNA链形成的核区域,称核质体;无细胞器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核膜,核仁,染色体;有细胞器;核糖体为80S真菌(霉菌、酵母菌等)、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三、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不具细胞结构;只有一种核酸类型;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复制的方式繁殖;对抗生素不敏感病毒、亚病毒等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等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科赫)1、微生物学开始建立2、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3、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4、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5、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代LouisPasteur:1、解决了当时工、农、医方面提出的许多难题,推动了生产的发展:2、彻底否定了生命“自然发生”学说;3、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理论基础;4、创造了一些微生物学实验方法;5、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6、免疫学—预防接种;7、发明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柯赫原则:1)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2)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4)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第一章原核生物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的结构细胞壁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核区鞭毛特殊结构菌毛糖被(荚膜等)性毛芽孢一般结构(一)细胞壁:位于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较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细胞结构。约占干重的10-25%。功能:抗压、固形阻止大分子有害物质的侵入与细胞生长、分裂及运动有关与细菌抗原性、噬菌体吸附有关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成分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经β-1,4糖苷键交替连接成聚糖骨架链,在N-乙酰胞壁酸上连接一四肽侧链,并通过肽桥与另一聚糖骨架链上的四肽侧链相连,形成致密的三维网状立体结构。在细胞壁中含量高(90%),层数多。磷壁酸:G+细菌特有,主要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聚糖骨架链与G+细菌基本相同,四肽侧链的组成不同,无特殊肽桥,聚糖骨架链上的四肽侧链直接相连,形成较为疏松的二维平面结构。G-有肽聚糖,仅占细胞壁干重的5-10%。肽聚糖结构与G+相同,但短肽尾中的3号位上L-Lys往往被其他二氨酸取代脂多糖(LPS):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组成成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O抗原三部分组成。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古生菌的细胞壁:大多为嗜极菌;除热原菌属没有细胞壁以外,其余都具有与真细菌功能相似的细胞壁;细胞壁中含有假肽聚糖、糖蛋白或蛋白质L型细菌: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革兰氏染色: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机制: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二)细胞膜:细胞壁内侧,液态,半透膜性质,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形成双层膜骨架结构,磷脂分子的形式因细菌不同而异,与细菌的生长温度有关。蛋白:整合蛋白,周边蛋白,膜外蛋白古细菌细胞膜的独特性:磷脂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