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内涵的源流演变及当代价值【摘要】“”君子一词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左传》还是《论语》中,都对其有所阐述。“”而君子的内涵从最初作为指代人们身份地位,到春秋战国时代成为具有道德人格的范畴,这个内涵的演变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君子文化也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文化,从而在当代社会树起一面具有深厚传统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旗帜,使其更具有当代价值。【关键词】君子;内涵演变;当代价值一、引言“”君子这个被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词汇,我们总是用它“”来称赞某个人,但是我们对君子到底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又知道何为君子呢?古往今来,很多著作都对君子有所“”阐述,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但要追朔其出现的“”来源,就不得不提到孔子,君子在孔子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就属《论语》。一般而言,《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思想的记述。《论语》的首章和末章都有关于君子的论述,其中对君子的描述有109次,详细地叙述了古代人们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左传》成书于孔子之后,但描写了大量春秋之前的材料,且内容更加具体丰富。《左传》对君子的描述有181次,以君子身份评论的地方共有94次,主要是借君子人格自重其言,除此以外共有87次,包括对君子言行的各种称扬。所以我们想要“”了解君子一词含义变迁的历史及其原因,就需要对《左传》和《论语》进行深度阐释。“”君子一词产生于西周初至东周前半期,先秦时期是“”“”君子涵义演变的关键时期,而君子一词中具有自然审美、价值判断等因素在内的君子之道,直至周秦之际已经基本完善并发扬光大,且始终影响着后世。综观前人研究状况,虽然先秦时代君子内涵的分析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数学“”者较多关注君子内涵本身的伦理意义“”,却没有阐述君子内涵在先秦时期的演变,也没有具体探讨出现这种演变的原因,就像一盘散沙,缺乏一个完整的梳理。除此之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时代在不断变迁,我们对君子的要求也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还要深层地探索君子内涵的当代价值。二、君子内涵的源流演变“”君子从出现至今主要有以下几层内涵:(一)君子以位言“”“”君子以位言中的位既可以指地位,也可以指职位,统治者可以称为君子,诸侯卿大夫以及没有官职的贵族男子也可以称为君子“”。林贵长在《孔子与君子观念的转化》“”“”“”“”一文中对于君子一词做出如下解释:君子由君和子构成。“”“一般而论,既可理解为君之子,又可理解为君和”“”子,从后出君子的外延看,似乎还可以理解为君至子,“”“”即天子至庶民。但从现有古典文献和词义演变逻辑看,“”“”“”君子的第一个含义似乎应理解为君之子,贵族男子及“”“”统治者乃君之子的引申义。[1]由此可见,君子内涵是由“”“”“”刚开始的君之子引申为统治者和贵族男子,而这个内涵主要是以政治角度确立的。《诗·魏风·“伐檀》中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里的君子指的是那些吃白饭的贵族。《左传.宣公十二年》也“有记载: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这里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和小人一起代表上下两个等级身份的人群,这句话是说君子和小人,各有规定的服饰。对尊贵的君子有一定的礼节示以尊重,对低贱小人有一定的等级示以威严,这就是礼节没有不顺的了“”。这也体现了春秋中期以前,君子主要是指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左传·“”“襄公十三年》),小人主要用体力劳动,而君”“”“”子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君子的传统意义一直延续至春秋中后期,即孔子时代,《论语·“颜渊》第十二篇中提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2]“”君子之德风是说执政者应以德治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执统治者的品德就像风,而老百姓的品德仿若草,风吹草必倒“”。这里的君子仍含有身份地位的“”意思,即执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