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组织部机关党性教育课上的发言材料感悟春才——在市委组织部机关党性教育课上的发言材料董春江今天,以一名“老组工”的身份,回到了乔迁以后的新“娘家”。看到家里环境整洁、氛围浓厚、紧张有序,见到这么多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家里人”,真是百感交集,心潮澎湃,不禁想起了《论语》里的一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晃儿已“出嫁”三年有余,但总感觉坐在这里还是那么的亲切、自然、舒坦,毕竟在市委组织部工作生活了将近20个年头,而更令人回味的是,我从事电教工作超过18年。在参加这个活动前,范部长和我谈起过春才的事迹,希望我为同志们讲一讲春才的故事。其他领导和同志也时时感慨、叹息,抒发过对春才的怀念。接到这个任务后,思绪万千,思考了很久,想起了很多。“不识**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因为离春才太近,才更觉得他的平凡、平常与平静,反而不知道从哪里谈起,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说。心里的确有一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唯恐自己的讲解不能满足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唯恐不能把一个真实的春才展现给大家。经过一番梳理,那今天就以《感悟春才》为题,与大家一起追思过去的春才、讲述现实的春才、纪念远去的春才。首先我们就从一部片子说起吧。播放《不懈的追求》“攀过一道道岭,趟过一条条河。采撷改革的浪花,拍摄火热的生活。一个镜头千滴汗,万般辛苦苦为乐……”这就是1994年应中组部之邀,与春才共同创作,唱遍全国的《党员电教之歌》。记得在2003年5月,按照省委组织部的要求,我们创作完成了反映**党员电教事业发展历程的专题片。这部片子完成创作的日期恰恰是春才同志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的时间,应该说,第1页共12页这部片子是对春才同志15年电教生活的形象化回顾与总结,冥冥之中也给人们留下了一座值得永远记忆的丰碑。看到离我们远去的杰志书记,看到春才唯一一次面对镜头的讲述,看到手提摄像机忙碌的身影,看到地板上酣睡的同事,看到演出大棚倒塌的瞬间。每次看这部片子,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看到这部片子,我自然就回想起与春才十五年朝夕相处、艰难困苦,风雨兼程……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心中的春才。第一部分是“二春”轶事,第二部分是春才精神,第三部分是永远的春才。第一部分:“二春”轶事提起“二春”,还有一个小故事。记得1995年,我与春才、还有徐大姐一起到**礼让店乡拍片子,时XX县区委书记、我们的老部长王克礼同志来看我们,酒酣耳热,茶余饭后,他挥毫泼墨,为我们俩人题写了一副趣联。上联是,“春江花月夜”;下联是,“春才酒中游”。横批——“才子佳人”。之后“廊二春”就成了我们俩的共同笔名。从此,**的电教工作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的电教工作始创于1987年。1988年5月,成立**地委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站。我们的第一任主任是当时的副处级组织员,后来的常务副部长、人事局长刘广川同志。一年之后的1989年,地改市后正式更名市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当时的电教中心有四个人:分别是主任刘志增(原报社副总编)、副主任春才、吉长生(现**航空公司总经理)和我。时间不长,吉长生借调中组部,刘志增也到**日报社任职。此时,军人出身、为人师表的徐大姐从**师范飘然而至,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三人小组”。那时,老中青“三结合”、工青妇全齐备,在市委大院形成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大家先看一下我手中的这份发黄的报纸,这是1994年《**日报》以《三人唱红一台戏》为题,介绍春才同志和他的电教中心。那时他主要做写脚本、编导、音乐设计、主题歌创作,徐大姐摄像、编片还兼司机,我从摄像到编辑合成,还师从春第2页共12页才开始搞脚本、歌词的创作。春才同志1943年出生,我是1963年出生,相差20岁,人称“忘年交”。说起来有趣。春才**王燕,称呼我为“董哥”,次子王艳涛管我叫“董叔”,我儿子又称春才“王爷爷”。真是乱七八糟,其乐融融啊。与春才同志第一次相识并合作是在1988年5月份,拍摄中组部老部长吕峰同志重点推介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靳家堡党支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先进事迹的电教片《东淀明珠》。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