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行接口同步通信协议[摘要]:接口在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微型计算机系统中,CPU要与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之间交换信息,这些信息的交换要借助接口来实现。接口是沟通微处理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桥梁,它减轻了CPU的负担,使CPU能够充分的发挥任务管理和逻辑判断作用,使CPU和外部设备能更加协调的完成输入/输出工作,从而提高整机的工作效率和系统功能。串行接口是使用串行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输入/输出接口,根据在串行通信中数据的定时的不同,串行通信可分为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同步通信中为保证通信的正确,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事先必须有一个双方共同遵守的协议,这就是串行接口同步通信协议。[关键词]:输入/输出接口,串行接口,同步通信,协议,SDLC/HDLC规程一、串行接口在计算机领域内,有两种数据传送方式:串行传送和并行传送并行数据传送中,数据在多条并行1比特宽的传输线上同时由源传送到目的,这种传送方式也称为比特并行或字节串行。串行数据传送中,数据在单条1比特宽的传输线上,1比特1比特的按顺序分时传送。串行通信一般使用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和远程终端之间、终端与终端之间的通信中,传输距离通常从几米到数千公里。与典型设备相关的串行接口,数据传输的速率每秒在0~2百万比特的范围内。串行传输的速率和距离成反比,数据传输速率和距离的关系如图所示。串行通信接口的信号电平常采用RS-232-C信号电平或20mA电流环路操作方法。串行数据的发送由发送时钟控制。数据发送过程:把并行的数据序列送入移位寄存器,然后通过移位寄存器由发送时钟触发进行移位输出,数据位的时间间隔可由发送时钟周期来划分。发送时钟、待发送的二进制数据和出现在传输线上的信号波形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串行数据的接收由接收时钟检测,接收数据的过程:把由传输线送来的串行数据序列由接收时钟作为输入移位寄存器的触发脉冲,逐位打入移位寄存器,接收过程就是将串行数据序列逐位移入移位寄存器而装配成为并行数据序列的过程。接收时钟、传输线上送来的数字信号波形和接收器检测到的二进制数据序列三者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二、同步传送高速通信要求采用同步传送。同步通信如果具有适当的电气连接,很容易达到500kbps的传输速度。同步通信发送端和接收端必须用共同的时钟源才能保持它们之间的准确同步。同步传输时,每个字符没有起始位和停止位,它不是用起始位来标志字符的开始,而是用一串特定的二进制序列,称为同步字符,去通知接收器串行数据的第一位何时到达。然后,串行数据信息以连续的形式发送,每个时钟周期发送1位数据。接收器搜索到同步字符后,才开始接收数据位。因此,同步传输时数据成批连续发送,信息字符间不留空隙,它严格按照约定的速率发送和接收。发送器在发送数据过程中,如果出现没有准备好发送数据的情况,发送装置就会发送同步字符来填充。同步传送的成批数据称为数据流或数据场。同步传送为保持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同步,发送器和接收器不能采用独立的局部时钟,接收时钟是从接收数据流分离出来的。为达到接收和发送的准确同步,其中一个方法是采用编码和解码的原理,即在发送端利用编码器把要发送的数据和发送时钟组合在一起,通过传输线发送到接收端,在接收端再用解码器从数据流中分离出接收时钟。常用的编码解码器有曼彻斯特编码解码。三、同步通信规程同步通信规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字符型的规程,另一类是面向比特型的规程。(一)面向字符型的规程面向字符型的规程于1960年就制定了。这类规程又分为基本型和扩充型两种,扩充型又分为全双工会话型和代码透明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基本型通信规程BASIC,以及IBM公司制定的双同步通信规程BISYNC都是面向字符型的通信规程。这种规程的特点是:规定几个字符作为传输控制的专用字符,信息长度是8的整数倍,传输速率为200~4800bps。(二)面向比特型的通信规程面向比特型的通信规程是1969年由IBM公司首先提出的。这种规程的特点是没有规定专用的传输控制字符,而是由一些比特组合作为传输控制用,其信息长度可变,而且不是字符编码的整数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