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在政协洽谈会发言同志们:这几天,市政协康主席率领主席会成员、专委会主任及部分市政协委员,冒着酷暑,先后对通川、宣汉、XX县区、大竹等区县的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提出了一些很有针对性、很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次视察调研,不仅是对我市产业园区建设的一次检阅,也是对我市产业园区建设的一次会诊,更是市政协迅速贯彻全市“三会”精神、积极参与全市经济建设的具体体现。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市政府对康主席及各位领导、各位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通过这几天的视察,我有几点粗浅的看法,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一下。第一,我市产业园区建设总体成绩喜人,主要体现为“四个加快”。一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全市“1+7”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到3.7亿元,同比增长16.6%,净增了5239万元,其中XX县区杨柳工业配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就突破了1亿元。二是入园企业投资速度加快。整个“1+7”园区入园企业累计投资46.4亿元,同比增长194.1%,净增了30.6亿元。其中工业投资额为42.2亿元,同比增长187.4%。园区资产总额达到528.2亿元,同比增长14.5%,净增额达66.9亿元。三是入园企业规模扩大加快。到六月末,全市“1+7”园区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3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38.9%,净增了37家。园区从业人员达到41155人,比去年同期增长60.1%,净增了15295人。四是入园企业效益增长明显加快。园区已投产的8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值260.9亿元,同比增长68.8%,净增了106.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8.4亿元,同比增长7907%,净增了119亿元。实现利润20.6亿元,同比增长201.7%,净增13.8亿元。这“四个加快”,确实让人高兴,充分说明省委、省政府“全民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工业强市”核心战略的举措是十分正确的,充分说明各县市区坚持“打造园区平台、推进工业发第1页共4页展”的思路是十分正确的。第二,对比发达地区和先进地区我们的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够”。一是园区发展速度不够快。入园企业的数量还不够多,个别园区还存在“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的现象,入园企业的规模不够大,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还为数不多。企业对资金的吸引力、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二是产业聚集水平不够强。入园企业产业链条不长、关联度不大、带动力不强,有企业的聚集而没有产业的聚集。尤其是引进的龙头企业少,更没有形成“成链引进”的格局,入园的龙头企业配套还很难。三是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够高。相当一部分园区急于引企入园,降低了“准入的门槛”,对企业投资强度掌握的标准较低(低于全市150万元/亩的投资强度要求)。部分入园企业“就势一倒”,或者“踩着马儿吃车”,用地面积不达到心愿就要“撤资走人”,一味要求增大面积。两者结合起来,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比发达地区就“判若云泥”(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这“三个不够”,是全市园区建设工作的主要问题,与省委、省政府对产业园区“五向发展”(成链、关联、集聚、集约、合作)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全省的发展来看,凡是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工业经济必定很发达,园区建设一定有特色。第三,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我们要树立“五抓五建成”的观念。当前,全省正在推进“两化”互动,全市正在按照“三化同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业并重(创业、产业、就业)”的基本思路,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事关全市发展大局,更是对全市上下战略思维能力、执行落实能力的严峻考验。第一,抓园区就是抓产业发展,把园区建设成为工业经济的主载体。要用园区聚集企业、聚集产业、整合生产要素,从根本上改变地方工业经济“小、散、乱”的状况,力争园区工业占全部工业的“半壁江山”。第二,抓园区就是抓结构调整,把园区建设成为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入园企业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也要对特色产业进行优化重第2页共4页组,依托园区的建设发展,调整好产业的布局、调整好产业的结构。第三,抓园区就是抓开放合作,把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