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金融市场稳步开放,农村的金融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而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整体上已经不能适应三农经济的发展,因此,重新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农村的金融体制的历史阶段做了简单的介绍。并且指出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关键字: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发展分析目录1、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历史........................................51.1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51.2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反思.....................................6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72.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72.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83、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123.1构建一个功能完备、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123.2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133.3国家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133.4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管。....................................143.5改善农村信用环境。........................................143.6加强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153.7合理运用民间金融的优势....................................15结论............................................................16参考文献........................................................17致谢............................................................181、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历史沿革1.1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1.1.1、恢复阶段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正式发出了《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对农业银行的性质、任务、业务范围、资金来源、机构设置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并指出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上级机构,负责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组织管理。这样,便形成了以农业银行为主体、农村信用社为其基层机构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银行“”成立后,信贷业务得到很大扩展,突破农贷只用于维持农业简单再生产和用于救济的限制,将业务范围扩大到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工业、商业领域,走上全面支持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道路。同时,农业银行还通过改革信贷管理办法,打破了统存统贷的“”旧格局,为了改变农村信用社官办作风,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明确指出信用社应坚持合作金融的性质,强调要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恢复农村信用社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在保证农业贷款需要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其经营农村工商信贷业务,贷款利率可以浮动。在农业银行的领导下,农村信用社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强化了信用社的内部管理,加强稽核和检查工作,扩大其自主经营权。1.1.2、扩展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指出农业银行要实行企业化经营,提高资金营运效率,适当发展民间信用,积极兴办农村保险事业。中国人民银行也出台了允许专业银行业务交叉和适度竞争的政策措施。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机构逐渐在农村设立网点,一些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农村合作基金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将触角伸向农村。至此,农村金融市场形成了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的局面,农业银行的垄断地位逐渐被削弱。实行企业化经营之后,四大国有银行更加注重贷款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与上一个阶段相比,本阶段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的国家银行在农村的贷款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市场的份额在逐渐降低,而农村信用社由于经营自主权的提高,成为农村贷款市场的绝对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