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盈余管理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投资者借助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做出投资决策,企业为了传递良好的运营信息进行盈余管理,本章分别从盈余管理的学术背景和本文具有的研究意义两方面展开。(一)研究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上市公司通过年报传递的盈余与经营信息是决策的重要依据,可观的盈利能力是投资者选择的标准,也是上市公司获得融资、管理层完成业绩指标的重要依据,因此上市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有充足的动机操纵利润。管理层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已是普遍的现象。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利于向投资者传递盈利良好的经营信息,辅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而过度盈余管理则会掩饰公司实际的经营情况,损害股东与其他投资者的利益,降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随着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学术界也越发关注与盈余管理有关的话题研究,目前学者们主要是对IPO前后的公司、已上市公司与ST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这些问题与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学术界重点关注的是如何避免过度盈余管理及最大程度的提高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和披露质量。投资者获得的信息有限时,会导致逆向选择等问题,因此对防治过度盈余管理提出的建议能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加强资本市场监管的作用。(二)研究意义本文具有以下理论与现实意义:1、为会计准则的修订提供了建议,本文根据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利用的会计准则漏洞,逐条给出了完善会计准则的建议,建议有关部门弥补相关会计准则的漏洞,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操纵空间,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2、督促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修改以净利润为基础给予风险警示的退市制度,并建立起严格的审计问责机制,以期企业能够通过正常手段提升业绩,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3、对上市公司典型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剖析,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避免盲目跟风投资。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很多,本章主要以盈余管理的概念为出发点,归纳了盈余管理所具备的三个特征,主要介绍了盈余管理的三个理论,这三个理论构成了全文的理论基础。(一)盈余管理概念在不违反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企业控制方或管理层采用各种会计手段调节盈余水平以实现企业或个人目标的行为被称为盈余管理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是指董事会与经理层,虽然他们行盈余管理的目标各不相同,但会计信息的披露是由管理层共同决定的;盈余管理的条件是会计准则的可操纵空间以及信息不对称。(二)盈余管理特征1、普遍性可观的收益是企业获得融资、管理层完成业绩指标的必要条件,出于扭转亏损、平滑利润等需求,企业普遍利用盈余管理调节利润,尤其是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会被处以风险警示,连续三年亏损则会面临退市危机2,因此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为强烈。2、非经常性随着中国的会计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企业被要求披露会计信息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公司利用虚增收入、依赖关联方交易等方式操纵盈余的空间越来越小,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成为掩盖真实业绩的常用手段,在前几季度亏损较多时,上市公司通常选择在年末处置非流动资产,增加大量非经常性损益,此举既不违反会计准则,也难以判断是否是出于盈余管理动机,短期内效果明显,但损害了企业的资源质量。1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9:P62-66.2证监会.关于对存在股票终止上市风险的公司加强风险警示等有关问题的通知[Z].20033、差异性不同背景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是有差异的,如本文所举的科技型企业,倾向于利用其每年都会产生的研发支出来进行盈余管理,而房地产企业则利用存货、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盈余操纵,拥有国企背景的上市公司可用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来扭亏为盈,无国企背景的上市公司倾向于选择出售固定资产等方式操纵利润。(三)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1、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指企业创始人或实际控制人出于某些原因,将经营权让渡给职业经理人,借助其专业性管理公司,根据企业的业绩表现决定管理层的薪资水平3。管理层了解并控制企业的日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