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方法研究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警钟不断,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首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认为追溯系统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对追溯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分别进行了论述、比较,构建了集成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共同解决食品可追溯性问题的系统模型,通过详细功能划分和流程设计,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管理提供参考。关键字:食品、可追溯、系统、技术1、基本阐述1.1研究背景长期以来,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是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GMP(良好加工操作规范)及ISO9000。这些技术主要是对食品的生产、加工环境进行控制,以保证食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免受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危害,将可能发生的危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但是,这些技术不能对那些在流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控,准确、快速地找出根源所在,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人们健康的更大损害,并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因此,对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供应链全程进行追踪,并在发生问题后进行追溯,就成为监控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必要手段,而这也是广大消费者期望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和食品贸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在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事件频频发生的当今社会,食品安全更是成为了各国首要控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具体到我国,奶粉事件的发生对我国的乳制品行业可谓是一次不小的冲击,同时也滞缓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了我国食品出口的贸易壁垒,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敲响了警钟。因此有关学者认为,要避免食品安全事件再次发生,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强食品整个流通过程的安全监管,即除了对生产者资格认定之外,必须对产品的生产、流通进行全过程的追踪溯源。1.2可追溯基本阐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可追溯“定义为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可追溯性是利用已记录的标记(这种标识对每一批产品都是唯一的,即标记和被追溯对象有一一对应关系,同时,这类标识已作为记录保存)追溯产品的历史(包括用于该产品的原材料、零部件的来历)、应用情况、所处场所或类似产品或活动的能力。总的来说,可追溯包括跟踪(Tracking)和追溯(Tracing)两个方面。跟踪是指从供应链的上游至下游,跟随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运行路径的能力。以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来说就是指从农场到POS零售跟踪蔬菜、水果的能力(图1)。图1农产品跟踪示意图1.3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的相关技术从可追溯的概念可以看出,食品的可追溯系统就是食品供应体系中食品构成与流向的信息与文件记录系统。这就意味着,要建立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上信息的标识、采集、传递和关联管理,实现信息的整合、共享,才能在整个供应链中实现可追溯能力。因此,从本质上说,可追溯系统就是一套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当前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实施可追溯系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一)信息标识技术前面提到,可追溯系统实际上就是一套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的前提是用能够广泛接受的标准进行信息的标识表示,然后才能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传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实施可追溯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信息流动的全球性,必须采用全球通用的标准体系来进行可追溯信息的管理。(二)信息采集技术在对有关信息用全球通用的标准的标识以后,还需要用全球通用的标准载体来承载这些信息,以便于信息的采集,实现供应链全程的无缝链接。目前,最常用的信息采集技术是条码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和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技术也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三)信息交换技术在食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建立了可追溯标签之后,还需要在各个环节之间建立无缝链接,实现标签信息传递和交换的关联管理,这样才能实现供应链全程的跟踪和追溯。否则,任何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脱节了,也就无法实现可追溯的目的。而这需要数据交换的全球通用的技术标准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