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6页《小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与方法再探》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1、时代背景新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当今国际社会已广泛认同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伴随政治、经济、科技迅速发展而同时出现的,是诸如人文精神的丢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令人担忧的现象。因此,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发展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发展,其核心是人自身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影响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导致全社会的深刻变革。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2、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从国际教育发展上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年报告的主题,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学习”,再到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①,这些都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断认识与追求。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了“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ESD)一词。随后,各种报告、会议、机构相继开展和成立。在我国,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北京景山小学时,就向全国发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他高瞻远瞩,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了这“三个面向”,为教育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途径。“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基础和核心,这为可持续发展规定了具体内容,“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的时空两翼,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途径。①“三个面向”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发展,它①《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7页①①刘云生:《‘三个面向’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4期,第10页第2页共16页第1页共1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6页为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与方法论基础。它揭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升级换代,就是基础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从中指明了今天的教育活动,应该以促进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活到老,学到老”。我国这句古话蕴涵了朴素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有研究者指出②:“如果成年人一味地预支孩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将比对森林的过度开采还要可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资源的支撑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人的一生也要注意资源的保护和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至少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健康的身体、求知欲、自主性、自尊和自信、人际交往的能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和总趋势。对于“素质”概念的理解,已基本形成共识:个人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并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素质不是指具体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而是最重要、最具有迁移作用或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成分,是未来发展的潜在基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作为提高素质的教育来说,意味着完整的、活生生的人的发展,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发展,不是一程的发展,而是全程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各类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所在。3、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教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