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多元文化构建中华文明汉族文化在中华文明构建中具有主体作用,但这并不排斥其他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不分大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又与其他民族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相互促进,归结于华夏文明的整体,推进了中华文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多元文化向中原汇聚。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100万年前,我国远古人类创造的文化遍及中华大地,是多元的。较为典型的旧石器文化有四处:山西西侯度文化,云南元谋人文化,河北小长梁文化和东谷坨文化。这四处文化各分布在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而晚期旧石器文化几乎遍及全国各省。新石器文化遗址全国已发现7000余处,按照不同的风格和传统可分为若干处文化区:黄河中下游东西相对的两个文化区,长江中下游东西相对的两个文化区,燕辽文化区和黄河上游文化区,以鄱阳湖和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文化区,以细石器为代表的北方游牧狩猎文化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格局,尔后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开始了相互交融的多元一体化的进程,居住在黄河、长江流域的黄帝、炎帝、蚩尤部族三大古族集团,通过战争,实现了大融合,形成了跨越大江南北的华夏民族。其中黄帝部族融合了许多北方民族,炎帝和蚩尤部族融合了许多南方民族,各族带着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向中原汇聚,在黄河下游首先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制度、青铜文明和文字。各民族物质文化向中原融合。悠久的农业文化,并非汉族的独创,而是各民族物质文化融合的结果。许多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品种都是从各民族地区传入中原。黄河中下游是农业文化最早发达的地区,其粮食作物最主要的品种仅有黍稷。据专家考证,稻作起源于云贵,稻作文化是百越系南方民族创造的,直到汉代稻作才在黄河流域有一定的发展,其中北迁越人起了推广作用。大豆是居住在东北的“山戎”驯化培植成功的,以后逐步引入中原。麦原是西亚培育的农作物,我国最先从西亚引种麦的是居住在新疆的少数民族,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麦遗存为新疆孔雀河畔古墓沟墓地,南北朝时高昌国将“白麦面”作为贡品献给中原王朝,直至中唐以后,麦才取代粟成为黄河流域居民的主粮。其他经济作物,如棉花是唐宋以后从西域、西南、闽广传到中原的;胡麻等油料作物也是从西域传至中原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等多元文化与中原交流,才融合为丰富的中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向中原集中。中华各民族有不同的图腾多元文化,如狼、熊、鸟、蛇等,为了保留不同部族的图腾崇拜,就创造出“龙”这样一个特异的图腾来,从大量文献和民俗资料来看,龙崇拜在许多古代民族中流传,许慎注释《淮南子》说:“北胡南越,皆为诸龙。”龙文化实际上是各族图腾文化相互交流、吸收,长期积淀的产物,成为历代帝王及统治文化意识的体现,无论是宋明汉族皇帝,还是元清少数民族统治者,都把龙作为统治权力的象征。龙文化典型地代表了精神文化方面各民族向中原集中的轨迹。(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有删改)1.从原文看,下列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民族都有优秀文化,它们归结于华夏文明的整体,推进并且形成中华多元文化。B.我国100万年前远古人类创造的文化和新石器时代创造的文化都隶属多元文化。C.传入黄河中下游的稻作、黍稷、大豆、麦、棉花、胡麻等农业文化多数属于多元文化。D.中华各族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如狼、熊、鸟、蛇、龙等,这些精神文化呈现多元文化。2.下列对原文结构与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推进了中华文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来说明汉族文化在中华文明构建中具有主体作用。B.第二段是指许多文化向中原汇聚,并举黄河、长江流域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集团十分文明地形成华夏民族为例。C.第三段通过论述多种作物从外民族传入中原,形成中原农业文化,论证“各民族物质文化向中原融合”的分论点。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述了民族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相互促进的多元文化构建了中华文明的论点。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