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证主义的一些》读书会讲稿尚境文学社第一次活动发言稿科幻作为一个还比较年轻的概念仍然存在着争议,例如玄幻和奇幻的划分等等,我们这一次讨论只延用最原始的狭义概念,不谈其他。区别于其余小说。与科技紧密相连。区别于科技说明文:包含着感性的文艺创作。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刚刚的三要素:“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刘慈欣先生提到。《人类简史》作家赫拉利说,“人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几十万个物种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人类能用想象力在大脑里建造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东西。”好比童话,就是一些脱离现实的虚拟世界,而古代神话,则是人类幼年的童话。随着个人乃至人类的成长,童话逐渐破灭,走向现实。而科幻文学正巧相反,科幻小说中那些看似虚假的内容,大多其实是与现实符合的,如今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在过去甚至会是所有人难以想象的“科幻”的东西。我们目前所接触的科幻作品,大多围绕这么几个母题进行。一是时空旅行,例如姜峯楠的《你一生的故事》(即电影《降临》的原著);一是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的斗争,例如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大卫·米切尔的《云图》;一是宇宙文明,包括宇宙航行和外星文明等,例如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一是末世,即遭遇某种巨大的危机,在中国影响力最广的科幻作品《三体》就有这一元素,这一题材在2012后尤为常见;最后是反乌托邦,即构建与理想社会相悖的社会状态,例如前几年获得雨果奖的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这几个母题也往往组合在一起出现。这一次我们选取其中三个进行了解,我分别称之为:造物、航向与危机。第一章:造物:主与被造之间的对抗。人类发明并通知另一种生命,并时时防备着其反叛,其中代表性的就是ai,人工智能,像机器人,大型主机觉醒自我意识,另还有杂交、克隆、等生物变异……相信大家或多或少看第1页共3页过这种类型的作品,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个视频感受一下。视频中就包含了几部著名类型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其中有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一部《我,机器人》。与电影中的完整故事不同,这是由9篇短篇小说组成的科幻小说集,探讨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道德问题,书中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不仅成为科幻界无可撼动的铁律,甚至影响了当代的机器人研究。第二章:航向:当我们离开银河系。从天上诸神到嫦娥奔月,人类从来没停止过对宇宙星辰的渴望,这一主题也在科幻小说中频频出现,刘慈欣的《三体》,传播已经广泛,我们今天不予详谈。在这种渴望中,建立以星系为单位的政治体系,外星人入侵等等体裁屡见不鲜,同样,我们还是先看视频。这里要推荐的,一是奥森的《安德的游戏》,这篇科幻作品很特别的在于——主角是一个孩子。在外星虫族对地球的威胁越来越大时,地球各国却把大量金钱物资花在修建儿童游戏基地上,挑选年幼在孩子进行各种对抗游戏。游戏的难度不断被加大,不断有人被淘汰,教官有意孤立成绩突出的人,优秀的学员不择手段、拼命竞争……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就是挑选出一个心理状态最稳定、神经最强悍的孩子。地球当局将赌注押在了这个最终的游戏天才身上,此人将获得地球远征舰队的指挥权,与虫族展开决战。第二篇文章出自近来新出版的硬科幻小说集《十二个明天》,这本书通过12个场景展现科技对社会带来的冲击与变革,让你对科技,对社会,对人性和自身的处境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我们选取其中第一篇刘慈欣的作品《黄金原野》,主人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带领读者体验了2043年到2062年之间,一场持续19年的太空救援,文中还包括了vr、人体冬眠药物、核聚变飞船等元素……第三章:危机:地球停转之日。刘慈欣这样谈论末日。“科幻小说里的末日题材,就像主流文学里的爱情题材一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末日本身就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已经隐含设定。科幻小说本身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终点,包括人类社会、太阳系,甚至整个宇宙,都会有一个终点。如果一个宇宙都有一个终点,那人类肯定会有一个第2页共3页终点。用科幻的思维方式看,事实就是这个样子,谈不上悲观和乐观。”在科幻文学中,危机的来源有许多种,气候变化、行星撞击,亦或只是世界变得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