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对照党性原则看理想信念牢不牢发言稿支部对照党性原则看理想信念牢不牢发言稿篇1精神上的东西不能丢,丢掉了,就会变质变色;灵魂上的坚持要守住,守不住,就会失魂落魄。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军之所以能够穿越万千阻碍,踏过铁马冰河,是因为我们始终心存高远,始终高擎国魂和军魂的精神火炬。没有灵魂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国有国魂,军有军魂,兵有兵魂。一个国家没有灵魂,就会金瓯破碎;一支军队没有灵魂,就会败亡溃散;一个军人没有灵魂,就会尸位素餐。在社会达尔文主义充斥世界舞台、丛林法则受到推崇的近代社会,精神的坍塌同军事的坍塌一样,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都是致命的。拥有近百万军队的清帝国被几千英军征服的历史挽歌,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被蕞尔小国轻易击败的军事悲剧,无不凸显了锻造一支有灵魂的军队是多么的重要。然而,有灵魂的军队从何而来。喜欢提笼遛鸟的大清贵族给不出答案,死守兵儒合流、以礼治军的封建官吏给不出答案。旨在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小站练兵等虽有可书之处,但放在历史的大视野中考察,充其量也只是为近代中国的强国强军之路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罢了。面对传统中国的形神俱散,要救亡、要自强就必须作出全新的文化选择,重塑国魂、军魂,让萎靡的人重新站立起来,让怯懦的灵魂再次阳刚起来。严复、梁启超、鲁迅、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从西学东渐到会通中西,持续展开首在立人、立人必先立心的文化探索。然而,历史证明,无论是西学还是中学,都无法单独支撑起整个民族的精神重塑。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革命先行者,以三民主义为圭臬,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为黄埔新军注入了新魂。然而,同旧势力割舍不断的利益纠缠、文化纠结,使得树立不久的新魂随着孙中山的去世很快烟消云散。在工农中孕育、在乡土中成长起来的共产党人,为中国找到了救亡启蒙的科学工具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坚持把马第1页共5页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超越,从而推动了国魂和军魂的再造。我们党把文化大转型积聚的精神力量释放于军事,使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建军思想在这支原本人员成分异常复杂、思想异常复杂的军队中生根发芽,塑造了听党指挥的军魂,建立了全新的人民军队。从此,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愈战愈勇、愈挫愈坚,在苦难中创造辉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军发展壮大的历史表明,灵魂是军队的主心骨,是军人的精气神,是引导军队战胜一切敌人的指路明灯。简言之,革命军人的灵魂,是克敌制胜、拒腐防变的法宝。今天,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的人民军队,面临着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在彰显现实生活张力与活力的同时,也呈现着不同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交锋与冲突:有的人信仰缺失,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真理信金钱;有的人精神迷惘,在复杂社会现实和各种思潮面前分不清是非;有的人心为物役,追逐金钱名利,贪图享乐、玩物丧志,等等。军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必然会在军队中反映出来。灵魂被尘埃所蔽,心之所向必然偏颇。解决灵魂的问题,必须开出思想的药方。要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的这一要求,为人民军队塑造有灵魂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有灵魂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决听党指挥何为灵魂。有人说它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也有人说它是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还有人说它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境界。对于当代革命军人来说,灵魂就是崇高的理想信念,有灵魂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决听党指挥。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曾经说过: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奋不顾身,融入奔腾不息、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解放、自强洪流。一批批工农群众第2页共5页弃家舍业,投身人民军队南征北战;一群群青年学生离开书声琅琅的课堂,走向硝烟弥漫的战场;一个个被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