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摘要老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政治思想。《道德经》中,提出“无为而治”是顺应自然、合乎规律的管理,并不是无政府状态,一切放任自由。在现阶段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强调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如何实现稳定,社会治理,文化管理,政治管理等领域,探索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方法,是我们面临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些方面,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反对急功近利,不讲人道,不尊重人的所谓的强制的社会管理。应从尊重人,爱护,关心人的角度去管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灌输到每一个人的思想中去,提高人们行为的自觉性。关键词:无为社会治理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咸阳师范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AbstractLaoZhuang'spoliticalthinkingisthecoreof"governingbydoingnothing"politicalthought.Inthedaodejing,the"donothing"isinlinewiththelawsofnature,inlinewithmanagement,notanarchyandlaissez-faire.Atthisstageintheconstructionofsocialistmodernization,andstressedthatstabilityisthebasisofconstructing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condition.Howtoachievestability,governance,culturalmanagement,politicalmanagementareas,exploringmoreefficient,morerationalmethods,isoneofthemostimportantproblemsweface.Intheserespects,do-nothingpoliticalthoughtsofinspirationtous.Donothingundertheinfluenceofpoliticalideology,weareopposedtoinstantsuccess,nothumanitarianism,withoutrespectfortheso-calledforcesofsocialmanagement.Respectforpeople,andcaringmanagementintermsoftheSocialistcorevalueinstilledinthemindsofeveryone,raisingconsciousnessofthebehavior.Keywords:inactivesocialgovernanceandharmonioussocialistcorevalues前言“无为”是道家精神的核心,属于精神范畴,是一种高度理论化的境界。其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保持事物的天性,不做人为干扰,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之道。“无为而治”政治思想中,“治”是无为的延伸,即以“无为”之法实现“治”的目的,从而达到自然化的有效管理。即必须遵循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需要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去进行政府管理,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政府。一、“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一)“无为而治”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战国是一个长期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其思想成就空前繁荣。分封制的瓦解,使各国诸侯的势力日益强大,难以驾驭,逐步摆脱了王权的控制。这一时期,诸侯混战,统治者任意妄为,违反客观规律,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了挽救统治,当时站在各自立场上的不同派别思想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角度的治世之方。儒家以孔子领导,提出主张恢复周礼,以德治国。墨家代表墨翟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道家以老子为代表,则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1]那么,“无为而治”的内涵是什么?“无为而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其更为符合社会主义主旋律,它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二)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春秋战国时期,面对所谓民不聊生,乱象四起的社会现状,老子在通过自身的考察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人类无视自然本性而任意妄为的结果,即“有为”的结果。老子看到“百姓”与“统治者”处于阶层对抗的两极。如:人民遭受饥饿,是由于“上食税之多”,所以人民才会长时间处于饥饿中。人民难治,是由于“其上之有为”,因此,很难管理。人民之所以敢于轻生冒死,是由于“其求生之厚”,因此人民愿意为了追求名利而甘愿冒生命危险。“只有那些淡泊自然,不刻意保命养生,不刻意追求成功的人,才能达到“贤于贵生”的状态”。[2]老子强调“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如:拥有30根辐条的车上集中到一个重心(车毂)中,正是因为它有了空虚的地方,才会有“有车之用”。利用泥土铸作的陶器,是因为“当其无”,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