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3.自然条件(1)气候:(2)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4.社会、经济条件(1)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2)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3)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温馨提示“开发晚,人口密度低”一方面使得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经营规模大;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二、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农业区分布主要产品类型耕作农业区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特产主要有:人参、鹿茸、苹果、梨、柞蚕等畜牧业区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突出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地区专业化生产。温馨提示图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四、农业发展方向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类型问题成因对策耕地黑土退化、土地沙化、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盐碱化林开发,造成土地利用不合理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湿地,增施有机肥等林地、草地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草场退化沼泽地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其他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平原区面向国内,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场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半山区实现“立体农业”,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的转变全析考点一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条件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1)自然条件:条件具体影响典例气候光照的强弱,昼夜温差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新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瓜果糖分含量高,品质好热量条件决定了积温和生长期,从而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南稻北麦,南甘(蔗)北甜(菜);海南一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降水的多少及分配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能力、农业产量和水利工程投入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降水少且变化大,中低产田多,产量不稳定地形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保持状况,从而决定利用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适合发展林牧业,山地适合发展林业水源地表河湖及地下水的丰歉和稳定性决定枯水期农业产量西北内陆降水少,但夏季冰川融水和山麓地下水丰富,适宜发展绿洲农业(2)社会经济条件:条件具体影响典例工业基础工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美国工业发展使其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交通是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产品流通的保障,促进了商品农业的发展高品质农产品和时令性农产品的市场范围扩大,上市及时人口人口密度决定人均占有耕地,影响商品率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商品率高技术生产技术影响产量、品质和竞争力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高政策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农业税取消和农业补贴增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市场信息供求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欧洲奶酪市场大,奶酪产业规模大2.东北地区农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