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人才工作座谈会发言材料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如何设定绩效目标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两个难题。一个是考核指标的确定,另一个是考核目标的确定。后者的科学性也决定了第一条的合理性。在现实实践过程中,很多企业实行的是目标谈判制,每年都要与各部门或各子公司进行艰难的任务目标谈判,大家的谈判技艺对最终任务量的确定有一定的影响。这样的绩效目标制定过程本身,就注定其对绩效没有太多的激励作用。目标任务完成了员工会感觉自己的目标定得不算高,完不成他会归结为目标定得太高,可见这种目标确定方式本身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那么,在量化指标的过程中,如何设定一个科学的绩效目标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在现实的企业实践中,有两种经常被大家所使用的绩效目标设定方法:一种是“个性化”的;还有一种就是“分级制”的。我们在设定绩效目标的时候,是采用个性化的评价目标(即每个指标都是“个性化”、“具体的”,也经常表现为“线性的”——即绩效得分和绩效表现为一种比例关系),还是用设定分级目标(比如说设定三级目标,每达成一个绩效目标,得多少绩效评分)方式呢。为了说明两者的区别,现举例如下:个性化的评价目标:“新产品销售额”的权重为15分,目标值为销售额4千万,则评分标准:每减少300万,减3分,每增加300万,加3分。”三级评价目标。“新产品销售额”的权重为15分,基本目标目标值为3000万,实现了得分为1分;期望目标值为4000万,实现了得分为2分;挑战目标为4800万,实现了得分为3分”。(限于编幅,1、2、3分的具体意义这里不做详细解释,其和某一考核系数相关联)。如何来评价以上两种方法的优劣呢。这就要回到我们做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来回答这个问题了。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有第1页共7页二个:1是提高组织和员工的绩效和能力;2是为价值分配提供依据。从这两个目的来说,绩效考核强调分层分类,强调相对区别,只要能在组织里面把那些表现优秀、良好、合格和较差的员工区别开来就可以了。因此要强调方法简单易行,区分度要明显,可以给主管一个很明确的目标。我们很难也没有必要再在四个不同个层级里面的员工,再区分出一个三六九等来。在韦尔奇的畅销书《赢》这本书里面,他谈到ge的主要成功要素——“活力曲线”时就说到。ge会依据绩效结果,按照20—70—10的比例将员工分成三类。对表现最好的20%的员工进行不断的加薪、培训、升职等激励手段进行激励;对表现中等的70%员工,依据其需要,对其能力进行开发,帮助其提高能力和绩效;对表现较差的10%的员工,依据其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同等几方面要素,进行区分,对认同公司价值观的员工,会给予再培训、转岗等能力改进的机会,对那些不认同公司价值观的员工,则给予坚决的辞退。在他理解,这是一种“残忍的仁慈”。在韦尔奇看来,绩核目标只要能做到相对区分就可以了,不要搞得太复杂了。因此,从以上这些因素来看,在设定绩效目标时,三级评价目标是一种比较好操作、并且能反映绩效管理真正目的的一种绩效目标设定的方法。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在今年的世界杯上,德国队的主教练克林斯曼就在绩效目标设定这个事情上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因为今年德国队是东道主,被认为是今年世界杯夺冠大热门。全国上下都是这样认为,好像认为德国队得了亚军都是一种失败。在整个德国队,全队上下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作为主教练,克林斯曼深知这一点:如果不适时将这种压力进行化解的话,球队将不堪重负,更别说夺冠。在世界杯开赛前的媒体见面会上,克林斯曼说:“基本目标是出线(16强),理想目标是8强,挑战目标是4强”。这个目标当时普遍被记者认为较为保守,但是克林斯曼知道,如果从球员自身激励效果和实现目标所带来的幸福感的角度考虑,这是最好的。现在我们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克林斯曼提出这种说法,风险最小,也最具激励效果。比如出了线(进入16强),德国第2页共7页民众会认为教练心中有数;进入了8强,教练会被认为是训练有方;若进入了4强,教练不仅被认为十分高明,还被认为是稳健而不说大话。事实上,克林斯曼正是用了这种目标三级分类的技能,保住了队员和自己的自尊心。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