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贯通训练(一)时代的呼唤——春秋战国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解析:选D“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法得知政治构想的问题,故A项错误;“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不能判断神学迷信观念已被扫除,它可能是维护君主的一种方式,故B项错误;“思想家们突破”不能说明社会秩序已经重建,故C项错误;“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重人事,故D项正确。2.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据此可知,当时()A.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B.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C.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D.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解析:选C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游走讲学”“‘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体现各区域间的交流频繁,反映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加强,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区域间的文化交流,看不出百家争鸣是否进入顶峰,排除A项;材料是文化交流融合而不是文化统一,排除B项;苏秦、张仪是战国纵横家,看不出儒学地位问题,排除D项。3.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解析:选C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而不是井田制,故D项错误。4.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解析:选A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供的是铁农具,故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铁农具的出土地区,未体现铁农具的工艺,因而无法得出冶铸技术是否进步的结论,故C项错误;铁犁牛耕普遍推广是在汉代以后,故D项错误。5.《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由此可见()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解析:选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可知,孔子所观察的是《易》中的道德与正义,依旧坚守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故B项正确,D项错误;儒道两教的融合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6.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解析:选C“阡陌”原指井田制,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故A、B两项错误;据材料“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可知井田制瓦解,税制改革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