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讲稿《焦点访谈》20170205农业供给侧改革出新招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今天,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4次聚焦“三农”。今年“一号文件”突出的政策亮点就是提出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那么,为什么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2016年秋收的季节,XX省种玉米的农户并没有丰收的喜悦。XX县区长富村村民范洪艳家的17亩土地今年收了26000斤玉米,但是这两万多斤玉米就像石头一样压在她的心上。范洪艳给记者算了笔账,种子和化肥等加起来,她每斤玉米的成本是6毛钱左右,但是2016年的收购价却掉到了5毛多,这一年下来辛辛苦苦,到头来连本都收不回来。2007年开始施行的玉米收储制度,以每斤7毛钱的价格从农民手里收玉米,并且收购价格逐年递增。玉米销路好就能在市场上卖高价,如果销路不好也能有这个收储制度托底,这大大刺激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2016年,全国玉米产量达到2.16亿吨,而与此同时,价格优势明显的进口玉米还在抢占着国内市场。国货入库、洋货入市,边进口边积压,生产量、存储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而与玉米恰恰相反的是大豆,种的太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2016年我国的大豆产量约1300万吨,但是进口量却超过了8000多万吨。需求旺盛的大豆没人种,而库存量不断创下新高的玉米却卖不掉。市场上缺乏有效的供给,这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怎样才能推进呢。核心就是回归市场。以玉米为例,这次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对玉米的收储制度进行了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说,改变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更好满足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所以,“一号第1页共3页文件”提出了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同时,“一号文件”还提出了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赵和贵是一家饭店的主厨,饭店的食材都由他负责挑选、进货。最近他的店里卖的最好的一道菜就是炒辣椒。赵和贵选的辣椒来自XX省XX县区的老庄主果蔬生产专业合作社。龚得胜种的辣椒之所以供不应求,是因为绿色食品、口感好而且价格不贵,这些都是迎合市场的主要因素。2004年,在俄罗斯做了20多年边贸生意的龚得胜回到家乡,承包了当地1000多亩荒山,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当时,龚得胜把自己的所有积蓄加上和亲戚朋友借的钱都投入到辣椒种植上。刚开始,他种的辣椒产量低,市场销路也不好,前期投入的资金很快用完了,刚刚起步的事业不能半途而废,怎样才能找到后续资金成了龚得胜的心病。龚得胜所说的财政惠农信贷通,是XX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生产经营资金的融资模式。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作为贷款风险补偿金,由农工部牵头与银行合作,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1-3年期的贷款。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休闲农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五类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是重点扶持对象,其中农民合作社最高授信额度300万元,龚得胜拿到的就是这笔钱。而这也是今年“一号文件”倡导的一个方向。江西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之一,用于农业的财政资金有限,面对着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够分、分不均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这种做法有效缓解了新型农业经营者融资难的问题,而有了风险保证金兜底,银行贷款的风险则大大降低了。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在财政支农方式转变,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有大篇幅的规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以农产品终端消费需求为导向,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全程无缝对接,就说明了“三产融第2页共3页合”的重要性。每个周末,XX市民潘明惠都会为下周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早做打算。不用再像以前去挤菜市场采购,如今通过手机上一个叫“有机汇”的app就能解决。这张订单通过网络,继续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