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发言稿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使党面临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校园不是真空地带,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同样面临着新的重大考验和挑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温总、钱老的发问,是对整个教育界提出来的,同样也应该引起我们高校学工系统的深思。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认同国体政体,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面对学生工作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常常感到:90后学生越来越难管了,现有的办法效果不理想,学生工作是越来越难做了。如何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高校学工系统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政治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历来特别强调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对于我们创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为我们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胡锦涛总书记每次面对大学生讲话都要叮嘱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2008年5月3日总书记在北大叮嘱广大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本领……”。这里总书记阐明了知识、实践与本领的逻辑关系。2009年5月2日总书记在中国农大要求大学生“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总书记明确指出成长成才(能力、素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我们可以把胡总书记的思想称为“实践育人”理念。今天,就我们对“实践育人”的认识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一些探索,向大家作一汇报。这是学术研讨会,我讲的会比较直白,有些只是个人观点,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实践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证明第1页共10页(一)“实践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胡总书记提出的“实践育人”理念有着雄厚的理论基础。实践,简单说就是人的亲身体验。我国古代哲学家都非常重“行”。孔子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荀子也说,“知之不若行之”。明确以行高于知。这些思想至今仍有启发意义。实践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思想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毛泽东主席也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胡总书记提出“实践育人”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教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追求实践理性的学问。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底特利希·本纳提出的“实践的非肯定性教育学就是建立在实践概念这个基石上,是一种从基于实践、为了实践并向实践开放的教育学体系”,代表了国际教育思想的一种新发展。现代学习理论揭示,人类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静态、被动地获得知识,而是全身心经历的探究世界与人生的过程。近三四十年以来,许多心理学家所做的动物实验也验证了现代学习理论,如克雷奇(d.krech)、罗森茨韦格(m.r.rosenzweig)的实验研究发现,动物尤其是初生动物的环境丰富程度(还是一种被动的刺激),可以影响动物感官的发育和成熟,也会影响大脑的重量、结构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智慧的发展。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是否等于力量,答案是否定的。袁隆平说:“书本很重要,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都种不出水稻”。知识只有在得到运用并解决了实际问题,才显示其力量,这就是“能力”。真正掌握并运用知识还需要一个不断实践、由浅入深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训练有素”,其中的“巧”“素”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后天培养的素质(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素”不光指能力的体现,还包括精神、品质。这里几个基本概念的关系是:知识是能力、素质的基础和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第2页共10页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而形成的,素质是知识经过持久的实践内化而形成的,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发达国家没有素质教育的提法,因此,我们讲素质教育不要理解偏了,不能忽视能力,更不能淡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