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1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1.《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答案A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射下,因水汽蒸腾而呈现出紫色的烟雾,A错误。2.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答案D解析C项,草木灰中的碱性成分是K2CO3,正确;D项所说的“石灰”指的是CaCO3,错误。3.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钻木取火B.百炼成钢C.水乳交融D.蜡炬成灰答案C解析“钻木取火”是木头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错误;“百炼成钢”是生铁中的C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从而使含C量降低,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错误;“水乳交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C正确;“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错误。4.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据此推测,用于治气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为()A.CuSO4B.FeSO4·7H2O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答案C解析根据实质性信息,“烧令汁尽”意思就是固体本身带有结晶水,“其色如雪”意为烧后颜色如雪一样白。CuSO4不含结晶水,A错误;FeSO4·7H2O、Fe2(SO4)3·9H2O烧后不可能“色如雪”,B、D错误;经过信息提取及答案对比,C正确。5.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文明中有许多关于化学的记载,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选项古代文献记载内容涉及原理lA《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B《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涉及化学变化C《天工开物》“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纯阴指化合价降低,利用硝酸钾的氧化性D《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利用物理方法提取青蒿素答案B解析“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描述的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的活泼性强于铜,A正确;“水滴石穿”是石灰石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硝酸钾、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意为青蒿一把,用2升水浸泡,捣碎后取汁,此过程是用物理的方法提取青蒿素,D正确。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A.《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黄、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极”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D.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答案B解析A项,火药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B项,“日照香炉生紫烟”描写的是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射下,因水汽蒸腾而呈现出紫色的烟雾;C项,鉴别KNO3和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D项,明矾的水溶液水解显酸性,可与碱性的铜锈发生反应,将其除去。7.《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