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预制构件预制与安装施工作业指导书一、目的为确保路基防护工程小预制构件施工质量,规范小预制构件施工作业程序,提高施工质量水准,提升管理,保证工程工期与施工进度,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二、质量目标1、达到本作业指导书规定的质量标准,并满足JTG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要求。2、预制构件几何尺寸要满足设计要求。3、工厂化施工预制构件混凝土达到内实外光。4、预制构件安装线型、平整度满足基本要求。三、施工前准备工作(一)技术资料准备1、及时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2、制定岗位责任制。3、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安排。4、预制构件模具的校正与检修。5、配合比组成设计。6、单项工程开工报告。7、预制场的选择与规划必须科学合理,布局整洁,做到工厂施工。(二)预制场准备1、合理选择预制场位置,主要考虑运输距离、原材料进料方便、预制出的成品有较大的堆放场地。2、设施布局合理,生活设施整洁有序。3、场地内做好排水系统。4、场地基本硬化,达到平整、密实。5、场地布置分生产区和存放区,做到工厂化施工。(三)材料准备1、对原材料的质量检验与控制。(1)水泥1)选用水泥时,应选用强度等级不小于P.O42.5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并附有制造厂的水泥品质试验报告等合格证明文件。2)水泥进场后应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频率为100t/批·次,不足100t检验1次。3)对袋装水泥贮存时应防止受潮,堆垛高度不超过10袋,不同强度等级、品种和出厂日期的水泥应分别堆放。4)水泥如受潮或存放时间超过3个月,应重新取样检验,并按其复验结果使用。5)对所用水泥应进行复查试验。(2)细集料1)细集料应采用级配良好的、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粒径小于5㎜、含泥量<3%的砂,与主体工程所用细集料为同一砂厂。2)进场后的砂应进行检验验收,不合格的砂严禁入场。检查频率为1次/100m3。(3)粗集料1)要求石质坚硬、抗滑、耐磨及清洁,符合规范级配要求。2)可采用连续级配。在特殊情况下,通过试验证明混凝土无离析现象时,也可使用单粒级。也可使用当地卵石,但必须干净。3)石质强度要不小于3级,针片状含量≤25%,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1%,含泥量<2%。碎石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最小边尺寸的1/4。4)进场后应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频率为1次/200m3。(四)施工组织准备1、人员配备:工程技术人员1名、试验人员1名、材料管理人员2名、机械操作人员2名。2、预制厂人员配备:站长、设备操作手、试验员、修理工、电工。3、预制厂配备相应的技术工人。4、预制厂负责人负责协调该项工作与总体施工生产的关系。5、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安全员。(五)施工主要机具1、具备满足施工生产需要及相应生产能力的混凝土拌和设备。2、满足施工生产需要的振捣台。3、脱模器若干。4、振捣棒若干。5、具有满足施工生产需要的塑钢模具。6、用于集料攒堆装载机。7、水泥运输小型四轮车。10、一律使用新模具,数量满足施工生产需要。(六)试验室仪器配备现场主要配备坍落度筒一套,混凝土试模12套,水槽或恒温水浴箱、拌和工具、漏斗天平、台秤、量筒、磅称等。四、试生产预制块需解决的问题1、预制构件预制试生产的目的和意义就是采用与将来正式生产同等条件下,提前对施工各环节的运转和质量情况进行测试,按施工要求,找出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措施,保证施工生产顺利进行。2、通过试生产确定每日生产量及所需工人、材料等用量,然后再对现在的生产计划、工器具配置进行修正,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3、测定混凝土工作性及强度,检验配合比设计。五、.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检验与控制1、对配合比设计必须进行验证,验证的内容主要有配合比所提供的原材料是否与现场材料相符。2、配合比是否满足设计强度、耐久性及施工的要求。3、施工过程中原材料剂量控制范围。4、确定施工生产中的最佳水灰比、坍落度值。1)检查各施工机械的工作运转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调查整个施工环节的协调程度及合理性,制定最佳的人、机、料的组织设计方案。3)制定合理的日工作进度。4)对施工工艺的技术质量进行检查。5)确定合理的外掺剂(增光剂)用量。6)确定合理的振动时间。7)确定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