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发言稿本届政府工作回顾3月19日讯申长友代市长在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市第六届人民政府就职四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大力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十一五”规划任务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积极应对困难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76.4亿元,年均增长13.1%。工业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80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9%、26.6%;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119家,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6家;实现工业利税1653.2亿元、利润999.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3%、15.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5.27亿元,年均增长22.5%。投资、消费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74.4亿元,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8.9亿元,年均增长19.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27.7亿元、贷款余额1439.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7%、23.3%。全力实施两大国家战略,黄蓝经济区建设拉开新格局。主体产业区建设快速突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被列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规划建设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成为国家4a级景区。生态高效农业区,现代渔业示范区建成养殖区20万亩,综合配套服务区和滨海蓝镇建设顺利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被列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升级为省级示范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三网”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87万亩,启动生态林场建设试点,成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实施了湿地修复工程,黄河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水。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建成12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加强水气污染治理,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6座,中心XX县区15家工业企业第1页共15页基本完成搬迁或关停任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建成通航并实现外轮开放,八大业主码头和港池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胜利机场4d级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新航站楼投入使用。荣乌高速公路东营段建成通车,德大铁路东营段和新博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东营港防潮堤开工建设,滨海生态城防潮堤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电力、通信等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产业层次大幅提升。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石油工业稳步发展,地方经济快速壮大,油地结构调整为3:7;市属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3.7:78.1:18.2调整为3.7:71.6:24.7。加快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著。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产业快速发展,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连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2件、山东名牌26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立了中德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引进培养了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扎实推进“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市级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达到33.9亿元,年均增长10.6%。粮棉菜生产连年丰收。渔业、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达到185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达到854个。休闲观光农业、工厂化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20家。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东营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累计培训农民40万人次。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城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中心城新一第2页共15页轮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对广利河进行了综合治理,黄河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奥体中心、大剧院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东城旧区改造开始启动。西城改造步伐加快,“六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