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金流失方法及其应付方案【摘要】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探索在新形式下应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方法。【关键词】国有资产流失途径方法一、国有资产流失的界定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产权被非法转变为非国有产权,脱离国家监控,人为造成非正常损失;国有产权应得的利润转化为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利润;或被非法长期置于国家法定的监控体系之外,形成“体外循环”;或长期呆滞闲置形成损失浪费。所以,国有资产流失实质上是指凡占有、使用和管理国有资产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各种方式和手段,通过各种渠道侵占私吞、隐瞒挤占、截留转移、呆滞浪费、毁损破坏国家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力,或者本来应在国有经济主体内实现的利润,通过转移价格等方法流入到非国有主体中去。二、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1.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1)改制过程中评估不规范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如串通中介资产评估机构和有关监管或经办部门,低价评估国有资产,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在收购阶段就直接套取一定的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或在招投标和拍卖过程中暗箱操作,低价取得国有资产。在以招标或拍卖形式转让国有股权中,他们串通或者收买有关经办部门和人员,采取泄露标底、限制或排抵其他投标和竞买人、为其他投标和竞买人人为设置障碍等暗箱操作行为,达到自己低价收购国有资产的目的。(2)设立关联企业,无偿占用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的领导人通过先借钱给相关个人设立公司,然后把相关业务交给设立的公司作,这些业务可以通过非正常定价等手法,将国有资产从国有企业安全转移到被设立的“私有企第1页共4页业”,等到被设立的“私有企业”成长壮大之后再把借来的资本金还给国有企业,最后该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及员工就会从中得到很多利益,变相的侵吞国有资产。(3)管理权缺乏监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管理者权力过分集中,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国有企业。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同时,也规定了企业内部实行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制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企业中各种收支完全由厂长、经理一人说了算。这种情况下,势必给私欲膨胀的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利用手中权力,侵吞国有资产,造成资产的大量流失。(4)管理决策失误导致由于利益的驱动,有的企业经营者在投资方案缺乏科学论证的情况下盲目投资,造成决策失误,大量的国有资金积压,陷入财务危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有的国有企业急于求成,盲目实行并购活动,在并购过程中,无形资产不评估或低值评估,包括知识产权资产、土地使用权资产、市场资产、人力资产等被外商无偿使用或严重低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1)资产管理基础薄弱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依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非经营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的,在经过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以后,必须进行资产评估。但许多单位在实际操作中,除兴办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进行资产评估、产权登记外,大量采用对外投资、入股、出租、出借等方式逃避或违规进行资产评估。(2)资产产权虚置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从本质上分析,非经营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以后,其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并通过收取资产占用费得到体现,行政事业单位则对其行使行政管理权。但实际上,投资方和经营方却并未严格按照法律程序确立彼此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致使资产归属不清、产权虚置、管理缺位。一方面,资产转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以投代管、只投不管的现象较为普遍,投资方没有向经营者收取回报的观念,经营者也没有向投资者交纳经营收益的意识;另一方面,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主体不明,无第2页共4页人对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真正负责,也没有人对资产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3)资产捐助、赠与等财务往来关系复杂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资产的捐助、赠与等情况随意性大且没有相关的权属证明,有的单位视之为平调国有资产,没有及时入账,也没有认真清点,形成账外账,造成财产损失和盘盈。三、国有资产流失的应对方法1.要完善国有资产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