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中的异国形象研究2张爱玲作品中异国形象的塑造的视角2.1基于本土视角的异国形象塑造张爱玲作品中所塑造的异国形象,是在其所生活的上海与香港两个地区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与事物的描述。而张爱玲作品中的本土形象则是基于上海与香港两个区域范围内的中华文明的描述。从异国形象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异国形象对本土形象的态度一直带有较强的扩张性与侵略性。而从本土视角来看,本土形象在接纳异国形象的过程中,始终充满了复杂与暧昧的态度。从形象学角度来看,本土形象对于异国形象的接纳过程,实质上就是自我认知与接受他者的过程。在异国形象的黑暗笼罩下,本土形象必然会向往更为光明的世界,对于当时的上海与香港来讲,城中高墙大院内是阴暗落后的旧中国,高墙大院外却是如梦如幻的新世界。而张爱玲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国人对于新的文明世界的幻想,是在本土视角的基础上,对异国形象的想象与期望[1]。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张爱玲创作的《五四遗事》就是关于本土视角下异国形象方面的短篇小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小说中,张爱玲并未将故事发生地设定为香港或上海,而是选择了杭州。同时该篇小说中也并未刻意涉及到外国人物,但从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来看,张爱玲在初期是采用英文来进行该作品创作的,当时的她正在美国生活,从这篇小说的写作目的来看,该作品故事的阅读对象主要英文读者群体。《五四遗事》讲述的是中国人在新旧文化以及新旧婚恋观念之间矛盾挣扎的故事,这个“新”是指新的文明秩序以及风俗礼仪,实质上契合了异国文明与文化内涵,而这个“旧”主要是指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明。张爱玲作品《五四遗事》,主要讲述了青年罗文涛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所经历的起伏不定的情感与婚姻历程。罗文涛为了能够与新女性密斯范步入婚姻殿堂,花了六年时间与原妻张氏离婚,但发现密斯范与他人相亲之后,罗文涛愤慨之下与密斯范分手,并在短时间内迎娶大家闺秀王小姐为妻[2]。不过,在罗文涛朋友的安排下,他和密斯范再次相见,陷入旧情无法自拔。然后又耗费了五年时间与第二任妻子离了婚,并实现了与密斯范结为夫妻的愿望。但在两人结婚之后,密斯范现出原形,形象邋遢并且较为懒惰,婚后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幸福。最后,罗文涛在亲戚的规劝之下,先后将前两任妻子接回到家中,实现了大团圆。小说主人公罗文涛试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恋爱的主要动力,就是对新的文明秩序以及风俗礼仪的强烈向往之心。张爱玲将这篇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24年的杭州,实质上在五年之前中国就发生了五四运动,而新文化运动也已经进行了十年左右,中国很多青年已经普遍受到新思潮的深刻影响。当时大量近现代文学作品都发挥着启蒙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作用,这促使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包办婚姻存在极大不满,非常希望能够获得自身生活的自主权,因此爱情便成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反抗婚姻的有力武器[3]。爱情与婚姻属于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那个时代的新青年们更是将追求自由恋爱与个性解放当做一种潮流时尚。从表面上看,《五四遗事》的男主人公罗文涛与女主人公密斯范都受到了新思潮的熏陶,敢于追求婚恋自由。但从故事中各种矛盾的处理方式来看,两人细微的心态变化则将其真实思想观念有效体现出来。在此过程中,罗文涛的思想行为值得推敲。例如,在处理与第一任妻子张氏的离婚事宜中,罗文涛只是通过一个亲戚替他与家中沟通,同时还通过律师给张氏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而该作品对张氏的描述较少,读者通过张氏表达内心愤懑之情的那句“我犯了七出之条哪一条?”,可以推断出张氏文化水平并不高,是一个相对传统的妇女形象,这与罗文涛追求自由与爱情的新思想、新观念存在一定冲突[4]。因此,罗文涛在处理离婚事宜的过程中,并未采取实质性的行为,也就不存在为自由和爱情的斗争。她所追求的自由爱情,以及为爱情所做出的“斗争”,仍然局限在传统才子佳人的故事,只是时代发生了变迁,是罗文涛的一种自我幻想,最后的大团员结局,算是终结了这种幻想。从实质上看,罗文涛仍然是中国传统社会道德与传统文化的代表,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新思想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