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童谣,促进小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研究方案《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运用新童谣,促进小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研究方案XX省XX县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课题组《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运用新童谣,促进小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研究方案XX省XX县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一)遵守规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的原则部分,明确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做人”是教育的四个支柱,其中“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可以说是社会发展至今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的基本生活准则。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曾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实现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每个社会成员不断完善自身法制观念,有与人共处的规则意识和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更需要每个社会人遵守规则。“十五”期间我校进行了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的研究。在课题结题前,我们进行了实验班与对比班关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试验。数据结果显示,尽管我们采取了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实验班的教育效果远远超过对比班级,但在行为情境测试中表现仍不尽人意。如在课堂上能做到专心听讲的人数占65%,在学第1页共9页校中能右行礼让的人数占87%,排队静齐的人数占85%,能排队购物的人数占85%,能走人行横道的人数占75%。因此,在学生日常行为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以下情况的发生:上下学路上,家长与孩子在马路上穿行而不走人行横道;班级活动时,小组成员很久拿不出统一的意见等等。这表明,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家长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忽视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孩子做事不受约束。表现为在学校不能自觉的遵规守纪,在公共场所不能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这些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学生是社会的未来,社会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每个社会个体素质的提高。遵守规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要素之一,应成为学生的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二)新童谣文化可以促进小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养成,学校将《北京童谣》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童谣》为切入点带动学校:“三个贴近”和“三个转化”德育工作特色的形成,实现了学校‘构建立体德育,促进整体发展’的工作目标。“十五”期间我校进行《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时,曾运用新童谣进行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初步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只是初步试验,没能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系统。目前,我校在运用新童谣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方面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形成了新童谣文化。新童谣文化就是借助、发挥文化的力量在发展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德育途径的创新,让学生快乐地接受德育,促使学生成为生成自己道德的主体,来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习惯又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好的习惯可以渐渐形成好的品质和道德,好的习惯可以构成健全的人格。如果学生能够将遵守规则当成一种习惯和形成为一种做人意识,将来他就可以自觉的适应各种规则,良好的规则意识可以使他获得更多的成功,使他能够很好的融入第2页共9页社会群体。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即生活。”童谣因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贴近孩子而被孩子所喜爱。学生可以在快乐的学、演童谣等一系列活动中内化道德认知,体验道德情感,养成道德习惯,实践知与行的统一,有效克服了未成年人教育中的三大弊端:文化的缺失、知行的脱节、成人化的倾向。二、课题的界定、研究目的和假说(一)课题界定:本课题所指“小学生”为本校1—4年级学生。“新童谣”是指沿用民间童谣格,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创编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