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完美《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在医疗行为的全过程中,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医务人员、患者、医院管理人员、患者家属、涉及医疗行为的各类人员都可能成为医疗风险的责任人或受害者。为避免医疗风险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特制订我院医疗风险管理方案。一、指导原则医务人员是医疗风险防范的重要责任人,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具有预见性,注意发现医疗流程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关注高风险环节,力求控制。对于不可控风险,要权衡利弊,降低风险。难以避免的风险,一定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实施。二、医疗风险管理制度1、院长是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分管院长承担分管部门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2、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和质量。3、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调查、选题、设立目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措施八大步骤开展日常风险管理工作。4、院科两级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认真开展医疗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每季度结合实际工作,对风险因素从发生概率及导致后果的严重性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在案。5、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现有的操作规章、流程指南的学习,避免可预测的医疗风险。6、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第1页共29页决方法。各科可自行解决者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至门诊部(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或病区内尽可能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的措施通报科内。7、院长每半年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科级质量与安全小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并以询问方式了解科室员工对所记录的已施行的改进措施的知晓情况。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及便捷性进行评估。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协助科内进行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对科内提出问题或意见24小时内给予答复。XX县区第二人民医院8、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半年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上报分管院长,年终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年度的医疗风险管理重点并制定年度工作方案。三、医疗风险识别与监控范围(一)临床⒈推诿、延误救治;⒉未按规定知情告知,谈话签字不规范;⒊重点患者管理不到位;⒋入院一周内仍诊断不清,病情疑难由外院转入的患者;⒌院内急会诊未按时到达;⒍超权限、开展诊疗或擅自改变集体讨论诊疗方案;⒎各种医疗意外;⒏非计划再次手术;⒐重大、疑难、复杂、危重等手术未经术前讨论和审批;⒑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或手术部门、方式错误;⒒麻醉、护理、手术和各种有创诊疗的严重并发症;⒓使用药品、剂量、剂型、浓度错误;⒔急救药品、设备不能及时到位或失效;⒕无执业资格独立从事一切诊疗活动。(二)医院感染⒈重大、特殊的医院感染(传染病院内扩散);⒉多重或第2页共29页泛耐药菌株感染;⒊消毒、隔离、预防违规。(三)医技部门⒈“危急值(像)范围”检查结果;⒉医学标本错误、缺失,不能正常检测;⒊医用试剂或材料不合格,保管不当。(四)药剂⒈处方、医嘱(剂量、剂型、浓度、用法、禁忌症等)错误,调剂差错;⒉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⒊药物存放不当,效期已过。(五)仪器、设备、器械XX县区第二人民医院⒈医疗仪器、设备运转异常;⒉医用器械使用不正确;⒊医用耗材、内置物不合格。(六)医患矛盾⒈医疗损害争议;⒉医疗质量投诉、医疗纠纷;⒊患者满意率明显下降;⒋患者占床不出院,高额医疗费拖欠。(七)后期保障⒈供电、供气、供水故障;⒉防滑跌未禁示或未采取措施;⒊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