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制教育存在的难题与应对方案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四五”普法制定的基本目标。我市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普法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近年来,我市的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级法律宣传服务组织的努力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农民法制观念逐步增强,农村基层干部依法决策和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制教育的深人开展,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农村法制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一、存在问题1、认识上存在偏差,法制意识淡薄。由于我国人治历史久远,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农村又相对偏僻和封闭,基础教育薄弱,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能力慢,导致一些干部群众法制意识薄弱。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自己安分守己种田和生活,不做犯法的事,普法对本人关系不大,学不学法无所谓。还有些群众只有民主意识,缺乏全局意识;只注重权利,不重视责任和义务;维权意识强,参与自治管理的意识弱;监督批评意识强,自觉配合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意识弱。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农村法制教育造成了困难。2、农村存在问题多,法制教育任务重。一是村民自治制度落实难。农村一些地方选举还不规范,有些村干部往往是在当地宗族中有较强影响,并通过私下承诺的方式当选,他们当选后很难代表全体选民的利益,影响农村管理的公正性。村务、财务公开不透明,有些只公开大的方面,对一些关键性或较敏感的内容公布比较模糊或不予公开,迫于制度不得公开一下,有应付和走过场的现象。二是处理矛盾纠纷不到位。农村在处理宅基地、承包地纠纷和有关农民利益问题时,免不了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调解不及时和处理不当而造成矛盾激化,造成不断上访。三是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农村犯罪日益增多,第1页共4页已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农民犯罪中侵害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犯罪比率大,故意杀人、伤害、强奸、盗窃和抢劫时有发生,且犯罪主体为年轻、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对这些犯罪行为,一些部门执法不力,使一些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个别乡村村霸和宗族势力横行。这就严重挫伤了村民学法的自觉性,阻碍了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3、法制教育力量薄弱,宣传方法单一。经调查,全市2沙拓个村的法制宣传,主要依靠市县两级司法机关“送法下乡”,而乡村两级宣传教育则是薄弱环节。宣传方式大都停留在散发资料、张贴图片、现场咨询上,这些形式烘托普法气氛有余,但是让农民掌握和运用具体的法律知识则不足。由于法制宣传经费不足,农村普遍缺乏法律学习资料,更缺少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4、“一手硬、一手软”,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农村法制教育还没有真正引起一些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对农村法制教育缺乏深人研究和具体安排,工作中存在抓经济和抓生产重、抓法制建设轻,抓实的和具体的工作重、抓法制教育轻等问题。二、建议与对策加强农村法制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行依法治村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提出加强法制建设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不断深人探索农村法制教育的新途径。1、处理好“上边抓”与“下边抓”的关系,形成农村法制教育的长效机制。市、县(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农村法制建设,加强农村法制教育工作领导。乡村两级党组织,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乡村法制教育组织和干部要真正发挥作用,改变只挂名不干事的状况;要定期分析本地本单位法制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法制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要结合日常工作,把法制教育融人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纳人第2页共4页党委、政府的方方面面,贯穿到工作始终。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抓落实,从而真正形成法制教育的良性机制。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