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胡蜂防治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胡蜂防治工作长效机制,既要发挥胡蜂森林害虫天敌的有益作用,又要防止胡蜂伤人,系统谋划,科学防治。加强科普宣传,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健全防控机制,杜绝简单捕杀和滥杀带来的生态失衡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防治目标1、建立胡蜂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联动机制,健全县、镇、村、组四级预警网络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在人口密集区、重点区域采取最实用、最安全、最简便的防控技术,进行人工摘除和灭杀。3、通过切实有效的监测和防治措施,尽量减少胡蜂伤人或不伤人,使全县范围内不再发生严重的胡蜂伤人事故。三、防治区域和任务1、防治区域。胡蜂防治区域涉及全县22个镇,以公路沿线、城镇周边、集镇周围、社区、学校附近以及人为活动频繁密集的区域为重点。2、主要任务。一是强化宣传。在春季和秋季通过会议、网络、电视、明白卡、宣传画(单)等形式,重点对胡蜂的生活习性和防治知识进行宣传,让群众了解掌握胡蜂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掌握常见的防范与救治措施,尽量避免造成意外伤害,引导人们开展科学合理的预防和应对。二是全面排查。集中开展胡蜂种类、蜂巢分布和数量的统计调查等工作,摸清胡蜂的数量、分布范围和具体位置。三是大力灭杀。在重点地段、重点区域人口密集区集中开展摘除蜂巢和灭杀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四是加强监测。全县建立24个监测区,每镇一个,构元镇羊山景区、太极城森林公园各一个,监测区设在集镇周边、学校附近和人口密集区,镇护林站固定专人监测,定期收集和上报相关信息。四、蜂巢除治方法1、摘除。在人为可触及的范围内,用双层编织袋迅速套住第1页共4页蜂巢并及时扎紧袋口,然后整体摘除蜂巢,再用杀虫剂连续喷向巢体,密闭30分钟以上或用火烧掉即可灭杀胡蜂。摘巢时应穿好防护服,在晚上或雨天进行摘巢,要注意疏散附近人群。2、焚烧。建在高大乔木或建筑外侧无法接触到的蜂巢,应用火进行焚烧。即用一长竹竿将顶端扎上浸过柴油的废旧棉花,点燃后伸到蜂巢底部持续焚烧,待胡蜂巢被毁后再用竹竿将其彻底捣毁。焚烧最好在夜间进行,要事先疏散周围群众,撤离出危险区域,同时要注意防火。3、其它方法。在入夜时将农药撒到巢内,毒死整巢胡蜂;树木或建筑物上的蜂巢,可用农药液喷巢;也可将5-10毫升的敌敌畏吸入小棉球内,绑在竹竿一端,将带药棉球插入胡蜂巢内,十几分钟即可见效,注意要提前穿好防护服,这种方法主要在夜间胡蜂居巢时使用效果较好。五、防治时段1、在每年的2—4月由各镇组织干部和专职护林员开展胡蜂越冬虫口调查,掌握本年度胡蜂种群生长规律、蜂群活动规律和数量预测。2、在5-7月开展胡蜂蜂巢的调查工作,各镇准确摸清胡蜂蜂巢分布区域、方位和数量,按照危险等级及时上报县森防站,为灭杀工作提供详细的资料数据。3、在8-10月由各镇灭杀专业队,对公路沿线、城市周边、集镇、社区、学校附近等重点区域,以及人为活动密集场所的胡蜂进行集中灭杀。对技术条件达不到或人为不能处理的胡蜂巢,做好警示,由专业或半专业化灭杀队处置。六、防治机构县上成立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政府办、宣传、林业、卫生、农业、科技、教育、民政、财政、信访、文广、应急办、公安、消防等部门为成员的胡蜂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由林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卫生局、消防队、应急办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医疗救治、胡蜂灭杀及宣传四个工作组,具体负责胡蜂防治工作。综合协调组。由县林业局局长任组长,主要负责胡蜂防治第2页共4页的综合协调、调查摸底、信息收集汇总及防控技术培训等工作。医疗救治组。由县卫生局局长任组长,主要负责胡蜂蛰伤伤者救治、救治情况汇总等工作。胡蜂灭杀组。由县公安局局长任组长,副组长由县消防大队队长担任,主要负责胡蜂蜂巢摘除及灭杀工作。宣传组。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组长,主要负责胡蜂防治的新闻宣传、科普宣传、社会稳定等工作。各镇政府成立相应的防治机构,由镇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强化措施。七、保障措施(一)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