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为有效应对我区可能出现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进一步加强并规范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切实保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一、工作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口前移,主动防控,依法管理,快速反应,加强合作,分级负责。二、工作目标落实各项工作措施,规范各项处置工作,提高疾控、医疗、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对手足口病的防治能力,及时处置散发的手足口病疫情。通过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控制疫情的发生,大幅度降低发病率,全力避免死亡病例的发生。三、制定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等操作规范制定本方案。四、组织领导成立XX市XX县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组长:何光宏副组长:杨甜玲、袁林成员:李榕、刘丹、易超、袁娟、刘海蓉、郑中仁、张扬、邓宏、李海琼职责。依法对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防控措施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重点对全区托幼机构和小学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进行“拉网式”的监督检查。五、工作措施(一)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1、区属医疗机构。要成立由医院领导和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医院各项防控工作及病人的救治;成立由内、儿、传染、护理、院内感染等第1页共5页科室专家组成的临床专家技术小组,全面负责对病人的会诊、诊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成立危重病人后备抢救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并实施危重病人的紧急抢救;成立诊治督导组,全面负责对医护人员落实诊疗规范以及医院落实防控措施情况的督查和指导,严防死亡病例的发生。要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要求尽快组织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早期发现和诊断水平以及自我防护能力。特别是内、儿、传染等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手足口病的诊疗知识。贯彻落实首诊负责制,避免病人多科室流动。规范发热预检分诊和呼吸道门诊,预检分诊和发热呼吸道门诊要能够真正起到使患有发热呼吸道疾病病人隔离诊断、隔离治疗的作用。落实各项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严格实行门诊预检分诊制,住院病人必须做到隔离治疗;要加强院内消毒工作,特别是门诊、输液室、产房、儿科病房等重要区域及病人污染物和排泄物的消毒处理,严防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规范手足口病的报告,一旦发现临床确诊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及时报告区疾病防控中心。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个体诊所:要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网底的作用,配合疾控、监督部门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加强对社区责任医生和个体医生的业务培训,尽快提高基层防控和救治能力。积极开展疫情检索,掌握服务区域内人群特别是流动人口儿童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一旦发现有发热和疱疹症状的儿童要动员家长尽快诊治,严防疫情扩散,并及时报告区疾控中心。3、严格疫情诊断和报告:按照“五早一彻底”既: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彻底治疗的原则。各医疗卫生单位执行职务的工作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发现手足口病病人后,要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病例的调查和治疗要提高敏感性,病例的诊断要提高准确性,防止误报现象发生。乡镇卫生院发现手足口病疑似病人要在第一时间报告区疾控中心,区级医院诊断手足口病病例需由医院临床专家技术小组会诊确认后再报告市疾控中心。第2页共5页(二)加强协调、重点防控积极同教育部门联系,对全区中,小学及托幼机构进行拉网式监督检查,重点是小学及托幼机构的监督检查。1、认真抓好晨检工作,严格实行疫情报告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幼儿、小学生的晨检、因病缺勤追究、追访及登记制度,由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校医或卫生保健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幼儿的晨检工作。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群体性病症,认真填写《学校和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晨检病例登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