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大肠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CT在大肠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治疗大肠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诊断治疗患者82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开始前都需要接受CT以及X线检查,对所有患者CT检查以及X线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并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结果:经过比较发现,利用CT诊断患者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利用X线平片诊断,且利用CT诊断患者的病因检出率显著高于利用X线平片诊断的病因检出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CT诊断和X线平片诊断的直接征象比较发现,利用X线平片检查对于引起肠梗阻的肿瘤大小、狭窄段、侵犯周围组织以及脏器、正常肠管与狭窄段的交界处出现改变等等不能明确显示,而利用CT诊断则能对大肠肿瘤的直接征象进行清晰显示。对这两种诊断方式的间接征象诊断进行比较,发现X线平片可对部分间接征象进行显示,而CT诊断可对缺血性结肠炎、结肠梗阻表现以及盲肠扩张情况进行查看。结论:对大肠肿瘤引起的肠梗阻患者行CT诊断,具有检查无创、图像清晰、位置判断准确,且有助于对肠梗阻发生的病因进行分析,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关键词:CT、大肠肿瘤、肠梗阻、诊断治疗大肠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指的是结肠粘膜上皮因遗传或环境等的影响造成恶变的一种情况。大长肿瘤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对于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会产生严重威胁[1]。特别是现今生活方式以及饮食方式等等的变化,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肠梗阻是中晚期大肠肿瘤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多表现为腹部出现不适、腹胀、呕吐、便秘以及腹部隐痛等等,并伴有反跳痛、压痛等,对于患者生活、健康都产生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大肠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诊断准确率,对病因准确分析,并对患者进行尽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文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的大肠肿瘤引起的肠梗阻患者82例,分析CT诊断在大肠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大肠肿瘤引起的肠梗阻患者82例,男性43例,女性39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1.2±1.8)岁。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了程度不一的腹部隐痛、大便不规律、腹胀呕吐以及体态消瘦等临床症状,其中19例患者出现压痛、反跳痛等体征,17例患者经听诊可听到肠鸣音亢进。在手术开始前,所有患者均接受CT扫描以及X线摄片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完整。1.2方法所有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具体方法如下:选择CT扫描仪,将其作为诊断仪器。在诊断的时候,患者取俯卧位。先对患者腹盆部进行常规平扫,将扫描的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s,且层厚以及层间距都设置为10mm,螺距设置为1.375[3]。之后在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选择碘海醇作为造影剂,碘海醇浓度为300mgl/ml。经过肘中静脉注射,注射100ml,注射的速率设置为2.5-3.5ml/s,对患者实施多期扫描。扫描的范围是自膈顶到下腹,扫描需要在患者一次屏气中完成。需要对患者腹盆病变进行仔细准确观察,并对肠梗阻患者的实际病因进行分析,仔细观察患者重要器官、组织结构的大小以及形态[4]。并对所有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检查时,对患者腹部立卧位进行相应的扫描观察。两种诊断操作需由一种医师完成,以手术病理实际诊断结果作为参考依据,对不同方法诊断大长肿瘤引起肠梗阻的准确率进行分析比较[5]。1.3诊断标准(1)进行直接征象判断:对患者梗阻部位进行观察,观察其有无出现肿块、肠管是否出现不规则狭窄以及肠梗阻形态等等。(2)进行间接征象判断:对梗阻近端以及远端肠管是否出现塌陷或出现扩张情况进行观察,并对肠内是否出现积液以及积气、肠壁改变情况进行观察,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结肠炎以及盲肠孤立性囊性扩张等等。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CT诊断以及X线平片诊断符合率和病因检出率比较所有患者经CT诊断后,发现肠梗阻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