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孙小萍【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必须从提高农民保障水平,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繁荣乡村文化、拓宽增收渠道、增强乡村发展信心等方面进行回应,增强农村群众:安全感、公平感、归依感、获得感和未来感,积极促进乡村社会稳定发展。【关键词】乡村社会挑战应对【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农村土地改革,使得我国乡村迅速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广大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正大踏步地迈向小康社会。但在日益加快的城镇化、工业化浪潮中,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政策红利正逐步减弱,乡村社会的多元利益格局给乡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正面对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一些农民的安全感还不高,遇到天灾疾病等情况这种感觉就更强烈,普遍忧虑经济收入不足以支撑养老就医就学等开支,空巢老人特别担心将来自己老无所养。乡村强人、宗法在村务管理中的影响难以绝迹,小微权力侵害农民个体权益事件还有发生。进城农民工渴望突破制度障碍,真正拥有“城市身份”享受“城市待遇”。一些文化层次偏低的农民,工作强度大、收入偏低且不稳定,影响到农民对社会的满意度;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农民理性思考能力欠缺,视野狭窄,认知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和被他人左右,思想无根性现象突出等。还有部分农民对乡村社会未来的发展前景信心不足。有的消极自卑,一心等待他人帮扶和社会兜底,有的极端扩大追逐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在土地征用流转、房屋拆迁补偿、工资结算、邻避设施建设安装等事项中蛮横施压,宣泄对立情绪,甚至还出现过群体性事件,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乡村社会治理面临挑战产生的原因一是乡村社会保障水平有限。当前,我国的农民养老、医第1页共4页疗等社会保险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和城市居民、公职人员相比,水平偏低,保障能力有限。农业生产风险、产品销售风险主要靠个人承担,这使得农民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增加。二是农民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参与感不足。目前乡村治理农民参与感不足,社会秩序主要依靠政府维护。这主要是乡村优质人力资源外流,乡村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导致乡村自治力量偏弱,乡村治理力量平衡点被打破。三是乡村文化建设滞后。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各级政府重经济、轻文化。这导致了乡村文化断层,封建迷信等灰色文化也往往乘机而入。极个别地方社会主流思想价值渗透乏力,基层组织影响力、战斗力、凝聚力被削弱。四是多重社会矛盾在乡村社会叠加交织,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进一步加大,消减了部分农民的获得感。例如:农民旺盛的就业需求和城市向农民提供给就业岗位减少之间的矛盾。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家庭稳定之间存在冲突。农民工远距离跨区域就业,教育赡养义务部分转移或搁置,家庭矛盾激增。农民通过自己与他人在发展水平、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等横向比较之后,原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大为降低,还影响到农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上述乡村风险既是个体的主观心理感受集合,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需要增强忧患意识,特别关注农民群体的社会心理,防微杜渐,及时进行干预和调控。增强乡村群众的“五感”以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为抓手,增强乡村群众的安全感。一是持续加强乡村医疗和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投入,提升服务效能。二是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手段来弥补和协调现阶段乡村优质资源短缺的问题。三是循序渐进地提升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国家支付额度,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解决好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问题”①,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构建分担农民风险的社会网络,例如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互济互助,满足多层次人群需要,全方位、立体式构建乡村民第2页共4页生保障体系,让农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满足广大农民求安避險的心理愿望。以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为平台,切实增强农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