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不少于1000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内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文化氛围,随之在思想意识领域也出现了各种各样针对当前社会现实的社会思潮。对于社会思潮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是新时期新阶段刻不容缓的重大理论研究和实践课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只有经过客观的分析,研究出有效的机制和对策才能巩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任务和要求。党的十七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把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明确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途径。二、分析该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少于1000字)社会思潮研究现状首先,国内外对社会思潮的概念都没有准确的定义,我国最早对社会思潮进行界定是梁启超,他在1902年《论时代思潮》中首次提出:“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社会思潮也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其中主要代表有唐爱民的《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刘书林著《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何兆武,陈启能的《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高瑞泉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刑贲思的《当代世界思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段忠桥的《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这几本专著分别从总体和部分上对国内和国外的社会思潮进行不同的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一个逻辑的演进历程,20世纪初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宣传时期,这个时期主要表现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自觉意识,还没有获得中国民众和思想界的广泛认同。20世纪30年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主要表现为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进行革命实践的活动,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而且成为不少研究者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取代传统儒学,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方法论和评判标准。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时期,学术研究呈现空前活跃的态势。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个时期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突破了许多学术禁忌,成果最多,研究范围最广。其次,大多数研究者根据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活动,着力研究和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研究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由三个历史性飞跃完成,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研究一直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多数文章都涉及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原则、途径和机制等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而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着眼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提出了自觉划清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