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十二五科教文化工作总结五年来,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率全系统干部教师五千余众,凝心聚力,团结奋进,锐意改革,使我市教育事业保持了全速前进的“速度”和“热度”,教育综合水平逐步跨入沧州一流、全省前列:各学段教育协调发展,在省市各项活动中频现亮点,高考成绩稳居“沧州前三”;累计投资7亿余元,实施硬件建设项目200余个,资金投入达前10年的3倍之多,项目数量为前10年之和;引进研究生和北京师大、东北师大等本科生在内的高素质青年教师695人,占全市教师总量的1/7。同时,全市城乡257所学校(幼儿园)协调发展、8万师生(幼儿)和谐奋进,黄骅教育相继高标准通过“普三复检”、“普高”、两轮“省教育督导评估”等9项国家及省级大型教育验收。现将五年来的工作具体总结如下:一、采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五年来,从发展思路到制度创建,再到工作落实,逐步形成了完整、健全的发展链条。一是有成型的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面对以往工作中的问题症结、发展瓶颈,结合黄骅教育实际,在全系统倡导并建立起科学的质量观、清醒的政策观、警觉的安全观和奋进的工作观,这“四观”,已形成全系统抓工作的纲和基本点,全系统围绕“四观”各尽所能,工作有创新,不跑偏。同时,作为领航员、监督员的局机关,以打造团结型、学习型、效能型、廉政型、服务型“五型”机关为目标,认真践行引领、服务、创新、提质的机关工作主旋律,身先士卒,做好了表率。二是有超前的举措制度。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并逐步完善了三项体制:教育干部聘任制改革,将全市6所科级学校的干部聘任权划归教育局,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学校教育干部管理走上了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将全市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务及各项教育专项经费全部纳入市教育支付中心管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财局管”;建立教育系统党委,实现了党务工作与行政管理的有机结合。为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途径,在沧州范围内率先创建局长听课制、教第1页共7页学质量首责制、常规管理监控制、业务指导订单制、教研人员基地制、评选工作关联制、教师末位整改制、纵向进步奖励制等8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机制。针对优质生源大量外流、市域内无序流动的问题,顶住压力,早于省政策两年出台了《关于控制生源流失及违规流动的意见》《xx市中小学招生管理办法》等文件,有效遏制了学生盲目流动的乱象,确保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同时,为了实现初中和高中教学工作的有效衔接,我市把初中的生物、地理率先列入中考范畴,善作善成,这项工作同样走在了沧州各县市前列。三是有狠抓落实的力度。全市各学校勠力同心、密切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系统高度统一,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首先是局校团结,突出表现在教育局和科级学校之间的团结,另外是校级之间的团结。在高中招生方面,黄中和各初中学校劲往一处使,20XX年开始,就实现了90%以上的优秀学生留于本市就读,并逐年降低,现目前已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各初中学校按照教育局明确的任务、指标,以生为本,从人人成才的角度出发,将大量实用性人才输送到职教中心,职中的招生数量连年稳居xx市同类学校首位。二、建立“全方位”的发展机制。五年来,教育局抓教学、抓硬件、抓队伍、抓稳定,实现了四个方面协调发展。一是抓课改,着力提升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抓教学、提质量”是教育工作的中心,我市自20XX年开始,把课改作为“提质量”的重要抓手,坚定地走上了课改的道路。四年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优化班子、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开展活动等具体举措,使课改工作得到梯度推进。目前,我市已经呈现出争当课改名校、争做课改名师的良好局面,学院路小学、第三中学、第二中学、南排河镇中小学等一批学校脱颖而出;同时涌现出一批课改工作的积极探索者和勇敢实践者,仅20XX年就有6位教师代表xx市参加XX省优质课评比,其中4人荣获一等奖,另有1人参加全国比赛荣获特等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敢于质疑的能力、自觉学习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各学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