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特点内容摘要:琵琶曲《火把节之夜》是吴俊生先生所创作的一首较为经典的曲目。是现代琵琶民族乐曲作品中代表西南民族音乐风情的一首作品。使用琵琶将乐曲生动的演奏出来,更好的体现出彝族人民丰富多彩又神秘的日常生活。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琵琶曲《火把节之夜》背景、创作灵感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表达对琵琶民族乐曲的观点,对乐曲的写作手法特征分析、归纳、总结。旨在为琵琶教学提供参考。要想真正的将乐曲的感情和内容表达出来,就应准确的掌握并应用其演奏技巧。关键词:琵琶曲、火把节、民族乐曲、艺术特点、音乐情怀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吴俊生先生创作了琵琶曲《火把节之夜》,其也是一首较为经典的曲目。琵琶曲《火把节之夜》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最早使用民族风格进行创作乐曲中的一个作品。火把节是彝族重要的节日之一。吴俊生先生到彝族进行采风并参与了火把节,被节日氛围所感染而作。在一段简短的引子后,用摇指指法弹出带有浓郁彝族风情的慢板歌唱性主题。在轮指和摇指的过程中,左手运用打音、带音等指法加以修饰,使乐曲更为柔美舒展,旋律色彩更加丰富。用琵琶各种丰富的演奏技巧表现出彝族人民幸福、火热的生活场景。作品以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为基础点,又把时间注重到夜晚的节点之上,是一首把自然与视角巧妙相连接的作品。一、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创作背景琵琶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趋于统一,变成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表现力更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为丰富的乐器。乃弹拨乐之首,是可以独奏、伴奏、重奏、合奏各种演奏形式的重要的民族乐器。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多个民族的融合,长久以来的创新与创作,作品多种多样,包括容纳了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与特色。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火把节中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其也被叫做东方的狂欢节。各民族会选择不同的时间来举行火把节,但他们举行火把节的时间大约都是在阴历的六月二十四左右,彝族和白族非常重视火打劫,也是各民族中有代表性的。彝族在举办火把节的时候,山寨里的人都会竖立一个最高的大火把,将每家每户的小火把放到大火把的旁边,来表示整个民族的团结。人们会穿上特定的节日服装,围在火把的周围来唱歌跳舞。斗羊、斗鸡、赛马、选美、摔跤等活动都是火把节举办的活动。随着新时期的到来,火把节也拥有了一些新的功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云南关于火把节的说法有很多,其中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特点。彝族有关火把节的内容是起源于在由游牧为主向农耕为主转移之后,新文化形态对先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个传闻与火把节的发展最为接近,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与火把节的由来相关连。即使有关火把节由来的传说有很多种,但是其中的内容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各民族对火把节不同的看法都是由于其民族都火的信奉不同,都和各民族的民俗心理和各民族人的信仰有关。一直以来彝族都有一个“”美称叫做火之故乡,彝族人民有较强的唱歌跳舞的能力,传承着祖先遗传下来的跳舞唱歌的传统,在彝族有大量的火把歌调内容,种类丰富。从史以来火把节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彝族将其制定了整套的节俗歌调。利用火把节当作创作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民族乐曲。我国的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吴俊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作了琵琶独奏曲《火把节之夜》,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纳入第三期的《音乐研究》。在这首乐曲中吴俊生第一次使用琵琶四度定弦法,也就是EADG(1=D首调)。随着定弦法的不断发展变化,乐曲的风格越来越丰富,具有很强的色彩感,也推动了音阶和指法的变化,促进了演奏技巧的发展。《火把节之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演奏的过程中使用了连续四度定弦的方法。此曲最大的特色是改变了琵琶的常规定弦,采取了连续四度定弦法。我国古代隋唐燕乐将定弦“”法叫做般涉调定弦法,也叫作波斯乐器,其也是当前最先的来源,“”乌德定弦法中的主要内容。随着定弦法的不断发展,使得乐曲的风格越来越独特。此曲节奏节拍丰富动感,弹奏技法多变,旋律美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