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利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内容摘要较长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同时伴随着文化娱乐业的迅速发展,文学创作似乎亦无法停留在原本那片纯净、静谧的空间中“安贫乐道”了。更随着经济发展的一步步前进,对于文学创作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业已不是“文学是否能商业化”的问题了,而是逐渐地演变成了“如何在商业化中更好地保持文学性”的一种争论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利益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已经是真真切切地摆在当下的一个活生生的事实了。纵然有人对此痛心疾首,或深恶痛绝,认为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使得文学创作只注重商业化是有着无穷地恶果的,但却也已无力改变此一大趋势的整体走向了。本文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作为创作主体的创作者和文学作品,通过阐述经济利益对此二者的影响来论证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对于文学创作是具有相当程度的促进作用的。以期能通过这种论述,在经济利益与文学创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性的立场说明二者还是可以彼此联系、达成妥协的。关键词:经济利益、文学创作、市场经济、文学商业性、妥协、促进作用。导言作家梁晓声曾在2003年的一次关于文学的讲座上,在谈及“在我们这样一个商品时代,我们有些作家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或者是为了生存有的人采取了迎合的态度,有的人采取了屈从的态度,也有少数严肃的作家在苦苦地坚持着”这一文学现象时,就简明扼要地指出说:“我想和享乐比起来还是贫穷对我们的伤害更大一些[1]。”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经济利益的“财富效应”对于每一个个人的价值观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其中自然也包括着每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个人,即我们所称的创作者。诚如梁晓声的“贫穷对我们的伤害更大一些”之观点所表述的内涵那样,笔者认为,经济利益在当下对创作者而言,更多地体现为是一种物质保障与激励的作用。而文学的表象最终还是要通过作品来展现,因而,经济利益的作用对于作品本身而言,同样也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虽然作品是通过创作者的智慧与劳动所产生,但经济利益却也可以直接作用与作品,来展现其对文学的影响与促进作用。因此,笔者想就通过对创作者与作[1]张浩、梁晓声、汪兆骞《读书与文学创作――梁晓声讲座实录》2003年7月13日品这两方面,来论述经济利益对于文学创作的促进作用。一、经济利益是创作者创作行为的物质基础通过对历史的回眸,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个阶段,文学创作所遵循的模式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而是依旧保持着它的原有形态。但这种形态在市场经济发展之初,并没有显示出它对新的经济形势的不适应,而是依旧沿着它的原脉络继续发展。究其原因,实乃是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深刻之故,旧的文学创作模式与新的经济条件之间的矛盾还末到质变的程度,因而也就没有爆发出直接正面的冲突。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学创作,因保持这种既有的模式,在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必定会与经济关系爆发出激烈的矛盾,并最终在与经济的对抗中落败并主动发生变化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事实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进入9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表现为一种无序、无主潮的时期”。而在当时发篇稿子的稿酬只有2至8元人民币,作品的发表因为当时的报纸大多版面不多而变得愈加困难。本已有限的版面中,副刊的文学版就更稀缺了[1]。因而,在当时这种现实的社会大背景下,要想继续以文为生,或转为“御用文人”,为“有需要”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做“润色”的工作,以不署名的方式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或者守着清贫,继续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但这绝非易事。因此,笔者认为,经济利益应是文学创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物质保障。第一,创作者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存在,生存是首要的条件。而生存又必须以物质资料为保障,衣食住行无一不是物质。因此,作为职业创作者,如果文学创作不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创作的回报不能或不足以保证创作者的生存所需,则必然导致创作者的流失。这种流失,可能是原本充满文学追求的创作者,为了生计,不得不另谋出路。当然,放在漫长的历史中还可能是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