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委双千双增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供应,实现粮食亩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制定以下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粮食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升品质、提高效益的思路,以保护耕地和提高地力为基础,以科技服务和体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目标任务2011年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450万亩,总产年增长1%以上,在全市建立100个单产1000公斤(水稻600公斤、小麦400公斤,玉米500公斤)和亩均效益千元以上示范区,实现增产增效“双千双增”目标,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万吨,力争粮食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增长。先进技术到户率达9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优质率分别达98%、96%和90%。三、重点工作1、开展“1+6”高产创建。推行部、省、市、县四级联动,推动大户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四区同建,整建制、大协作,开展“1+6”连片联建,即每个示范区推行作物种苗统种统育,农机作业统耕统收,病虫防控统防统控,测土配肥统测统供,加强超级稻示范推广和农村沼渣沼液循环利用。建立部级示范区10个共10万亩,省级示范区40个共40万亩,市县级示范区60个共60万亩。力争取得示范规模扩展实施内容深化,高产记录突破,摸式探索创新。2、推动超级稻“双增一百”。在各地重点围绕超级稻建立一批“三区一田”示范基地,即建立百亩核心方、千亩核心片、万亩辐射区和超高产示范田、推进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2011年在全市推广超级稻面积150万亩,“三区一田”力争单产分别到达700公斤、650公斤、600公斤和720公斤,实现亩均增产100斤,节本增效100元“双增一百”目标。第1页共4页3、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围绕水稻产业提升、小麦高产攻关和玉米振兴计划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组织实施粮食生产“十百千万”工程,着力抓好部级万亩高产创建10个示范区,省、市、县三级联创100个示范区建设,重点扶持50亩以上种粮大户2000户(其中500亩以上种粮大户70户)、20亩以上种植户20000户,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培植规模种粮大户,规模种植面积由50万亩提高到70万亩,带动全市粮食总产单产大幅度提高,提高规模生产水平。4、开展科技倍增行动。大力开展“市校合作”、“市院合作”、“市企合作”三大合作,组织100名农业专家、联系1000个种粮大户和示范区、带动10000农户增产增收。落实行政负责制、首席专家、责任专家、驻点技术员、示范企业、示范农户六位一体高产创建服务体系。创新“十统一”服务,针对每个示范区,制定具体方案,明确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统一规模布局、统一良种补贴、统一整地播栽、统一肥水管理、统一专家指导、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机械收获、统一订单生产、统一挂牌示范。水稻重点推广“一增四推”技术,玉米重点推广“一增四改”技术。以水稻两迁害虫、小麦赤霉病为重点,开展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推进全程承包服务;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环节,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农作物苗情、肥情、墒情、虫情、灾情监测预防。5、建设高标准粮田。以落实国家和省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现代农业农田水利项目为契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改造低产田”的思路,大力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抓住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土地整治的有利时机,将项目资金重点向优势区域、向高产创建区域倾斜,整合土地整治、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和农业发展等财政重大专项支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科学规划基本农田布局、统一集中整治的原则,积极实施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四大工程”,强化高产稳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提高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步提高第2页共4页农业综合生产水平。6、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政策驱动、科技促动、产业化拉动、促进土地通过委托代耕、租凭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向企业和种植能手集中。加快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与改革,建立...